
招生代码:10570
一、专业定位 倡导“高教学水平;精物理治疗;循质量标准;融人文关怀”办学理念,培养具有扎实循证实践技能、特色中西医物理治疗、前沿国际视野的卓越人才,建设国内一流康复物理治疗专业,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健康卫生事业。 二、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康复物理治疗事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人文情怀、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物理治疗师人才。毕业生能够胜任康复物理治疗相关的临床、教学及科研等相关工作。 三、培养规格 标准学制:四年。 毕业要求:符合学校学籍管理规定的毕业要求,并且获得毕业最低要求179学分,其中必修90学分,选修89学分。 (一)毕业考核模式: 1.毕业实习结束前:临床实践操作。 2.毕业实习考评:达到本专业培养目标,完成各实习教学环节,考核合格,修满规定学分。 3.毕业论文:毕业前要求完成一篇论文。 学位授予:符合教育部和我校有关学位授予规定者,经我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通过,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二)专业知识要求: 1.掌握物理治疗的基本定义与理念,熟悉物理治疗的诊疗过程。 2.掌握临床医学学科,如药理、外科、内科、诊断、生理、病理、骨科等相关基本知识。 3.掌握与康复医学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基本知识和科学方法;掌握必要的基础以及专业相关的临床医学知识和基本技能。 4.掌握物理治疗师基本专业知识,如肌肉骨骼系统、心肺系统、神经系统等各方面疾病以及病理生理。 5.掌握物理治疗循证实践、科研思路的基本知识与理念。 6.掌握物理治疗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常用模式、基本评定方法、评定内容和治疗方法,如运动疗法(有氧运动、PNF、Bobath疗法等)、手法治疗(麦肯基、Mulligan手法、牵伸、龙氏手法等)、物理因子治疗(超声波疗法、NMES、冲击波疗法、热疗等)以及牵引、悬吊、辅具等相关物理治疗知识。 7.掌握物理治疗相关的心理、伦理道德、法律知识等基本概念。 8.掌握物理治疗专业的就业前景和国内外发展的整体趋势。 (三)专业能力要求: 1.掌握SOAP模式、ICF模式并应用其对患者进行问诊、检查、评估分析,做出临床诊断、功能诊断以及预后判断。 2.能结合患者、患者家庭成员、护理人员以及其他专业人士需求及意见,考虑经济、家庭背景、心理等因素,共同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以达到患者最大的治疗目标。 3.掌握传统及现代物理治疗技术,将手法、运动和物理因子疗法应用于临床常见疾病所致的功能障碍,并进行评估反馈,合理更改治疗计划,对其进行物理治疗宣传教育。 4.了解患者总体情况,对于不适合物理治疗的患者进行恰当的转诊意见指导。 5.掌握物理治疗循证实践,并应用最新的高级别证据的技术和方法解决问题。 6.成为合格的专业人士,能整合并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达到基本的物理治疗师准入标准。 7.能到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康复中心(康复医院)从事物理治疗师技术工作,能到疗养院、保健中心、体育医院或运动队医务室、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等单位从事物理治疗临床、科研及教学工作。 (四)专业素质要求: 1.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有社会责任感。 2.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培养自主学习与终身学习能力,成为终身学习者。 3.尊重他人,尊重患者或顾客隐私,具备有效的沟通能力。 4.具有团队协作的科研精神,能成为多学科研究发展的贡献者。 5.具有创新意识、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和科学态度,能对事物作出正确的认识、批判。 6.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和道德伦理观。 7.具有国际视野,了解世界物理治疗的最新发展。 四、课程体系 专业课程体系依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世界物理治疗联盟(WPT)物理治疗师教育准入标准》设置。 课程体系以“平台+模块”的模式设置,平台包括通识平台、专业平台、实践平台和创新与个性发展平台。通识平台包括思想政治与哲学类课程、语言文学与艺术类课程、生命健康与社会类课程、自然科学与方法论类课程;专业平台包括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主干学科有基础学科、临床学科、物理治疗学。核心课程包括康复医学导论、物理治疗概述、物理因子疗法、成人神经疾病物理治疗学、手法治疗学、骨科疾病物理治疗学、综合疾病物理治疗学、小儿神经疾病物理治疗学等;实践平台包括社会实践和专业实践,专业实践除了各门专业课的实践类章节外,最后一年安排学生进行康复医学科临床(病房、门诊)实习、肌肉骨骼疾病物理治疗实习、神经系统疾病物理治疗实习、小儿神经系统疾病物理治疗实习、心肺疾病物理治疗实习、言语及吞咽治疗实习、传统康复治疗实习和社区/家居康复等;创新与个性发展平台包括创新创业类课程、荣誉课程和素质拓展模块。 五、师资队伍 本专业共有专职教师31名,其中高级职称9名,中级职称13名,初级职称9名;康复物理治疗相关学科教育背景教师22名,其他学科背景教师9名。 六、教学条件 专业所在学院教学空间适当且方便使用,包括 3间学生理论课教室,所有理论教室均配备有多媒体电脑(可以连接网络)、投影装置、音箱、话筒、黑板、空调等装置,以满足日常理论课授课所需。实验教学场所与理论课教室紧靠,方便学生上课所需,包括肌骨系统疾病物理治疗实训室、神经系统疾病物理治疗实训室、心肺系统疾病物理治疗实训室等。 目前专业的实习基地共有15个,包括上海阳光康复中心、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广东省工伤康复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和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