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招生代码:10570
一、专业定位 精神医学是临床医学的分支,是研究人类各种精神心理问题或障碍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发展规律以及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等有关问题,并研究心理、社会因素对人们的健康和疾病影响的一门临床学科,旨在探索人类大脑精神心理活动的奥秘,以促进人类的精神心理健康。 二、培养目标 以“南山精神”为引领,培养责任担当和业务精湛、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具有扎实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勇于担当的家国情怀,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追求卓越的人生态度的一流本科人才。毕业生能全面从事精神科、社区精神卫生、心理健康、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等临床和研究工作。 三、培养规格 毕业与学位 本科学制五年。颁发精神医学专业本科毕业证书,授予医学学士学位。学分要求:符合学校学籍管理规定的毕业要求,并且获得毕业最低要求223学分,其中必修最低134学分,选修最低89学分。 (一)专业基本知识要求 1. 掌握与医学相关的数学、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行为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基础知识、科学方法以及循证医学原理,并能用于指导未来的学习和医学实践。 2. 掌握生命各阶段的人体的正常结构和功能,正常的心理状态和发展过程。 3. 掌握生命各阶段各种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病原因,认识到环境因素、社会因素及行为心理因素对疾病形成与发展的影响,认识到预防疾病的重要性。 4. 掌握生命各阶段各种常见病、多发病及常见精神疾病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及防治原则。 5. 掌握基本的药理知识及临床合理用药原则及精神药理知识。 6. 掌握正常的妊娠和分娩、产科常见急症、产前及产后的保健原则,以及计划生育的医学知识。 7. 掌握全科医学基本知识,掌握健康教育、疾病预防和筛查的原则,掌握缓解与改善疾患和残障、康复以及临终关怀的有关知识。 8. 掌握临床流行病学的有关知识与方法,理解科学实验在医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9. 掌握各种常见精神疾病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原则。 10.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特点,熟悉中医哲学思想,了解中医学诊疗基本原则。 11. 掌握传染病的发生、发展以及传播的基本规律,掌握常见传染病的防治原则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 (二)专业能力要求 1. 全面、系统、正确地采集病史的能力。 2. 系统、规范地进行体格及精神检查的能力,规范书写病历的能力。 3. 较强的临床思维和表达能力。 4. 内、外、妇、儿各类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处理能力,精神疾病的诊断、处理能力。 5. 一般急症的诊断、急救及处理能力。 6. 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使用合适的临床技术,选择最适合、最经济的诊断、治疗手段的能力。 7. 运用循证医学的原理,针对临床问题进行查证、用证的初步能力。 8. 从事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能力。 9. 具有与患者、家属及医疗卫生专业人员进行良好沟通交流的能力,具有同理心。 10.结合临床实际,能够独立利用图书资料和现代信息技术研究医学问题及获取新知识与相关信息,能用一门外语阅读医学文献。 11.能够对病人和公众进行有关健康生活方式、疾病预防等方面知识的宣传教育。 12. 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13. 熟悉生命各阶段人的正常心理状态和发展。 14. 熟悉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基本技能。 (三)专业素质要求 1. 遵纪守法,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愿为祖国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 2. 珍视生命,关爱病人,具有人道主义精神;将预防疾病、驱除病痛作为自己的终身责任;将提供临终关怀作为自己的道德责任;将维护民众的健康利益作为自己的职业责任。 3. 树立终身学习观念,认识到持续自我完善的重要性,不断追求卓越。 4. 具有与病人及其家属进行交流的意识,使他们充分参与和配合治疗计划。 5. 在职业活动中坚持原则,树立成本效益观念,使促进健康、防治精神疾病的工作成本低、效果好,发挥可用精神卫生资源的最大效益。 6. 尊重患者个人信仰,理解他人的人文背景及文化价值。 7. 实事求是,对于自己不能胜任和安全处理的医疗问题,应该主动寻求其他医师的帮助。 8. 尊重同事和其他卫生保健专业人员,有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合作开展卫生服务工作的观念。 9. 树立依法行医的法律观念,学会用法律保护病人和自身的权益。 10. 在应用各种可能的技术去追求准确的诊断或改变疾病的进程时,应考虑到病人及其家属的利益,并注意发挥可用卫生资源的最大效益。 11. 具有科学态度、创新和分析批判精神。 12. 履行维护医德的义务。 13. 具有文化自信,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与医学知识相结合。 四、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以“平台+模块”的模式设置,平台包括通识平台、专业平台、实践平台、创新与个性发展平台。 主干学科与主要课程 主干学科: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精神医学。 核心课程:《系统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物化学》《生理学》《医学免疫学》《医学细胞生物学》《医学遗传学》《病理学》《局部解剖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儿科学》《妇产科学》《神经病学》《心理学导论》《精神医学整合课程(1)》《精神医学整合课程(2)》《精神医学整合课程(3)》。 实践平台:包括实践平台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其中必修课程需修35学分;选修课程不少于1学分。 (一)实践平台必修课程包括社会实践模块、专业实践模块。 社会实践主要为低年级修读,第3、第4学期结束后利用寒暑假进行。 专业实践模块适合高年级学生修读,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精神心理科、社区预防实习为必修。 (二)实践平台选修课程,主要是专业实践课程,此为选修,精神卫生学院现有15个精神医学亚专科研究方向的科研团队,包括精神药物临床试验团队、精神科物理治疗研究团队、老年认知研究团队、成瘾医学研究团队、情感障碍研究团队、心身医学研究团队、精神分裂症研究团队、早期干预和儿少研究团队、中医神志病研究团队、社区精神卫生研究团队、神经内科研究团队、神经外科研究团队、精神疾病慢性康复和人工智能研究团队、临床心理研究团队、神经影像研究团队,建议对精神医学科研兴趣浓厚的学生修读此实验室课程。 五、师资队伍 (一)我院学科建设队伍学历结构、专业结构和职称结构合理,各层次人员配备较齐全,有较强的教学、科研能力和较高的教学科研水平。医院职工现有博士63人,硕士270余人,高级职称人员199人,医师硕博占比超过70%,高级职称占比超过40%。28人次获得高层次人才称号。近10年引进博士36名,其中境外博士7名(3名来自港澳),外派境外留学人员30名(其中3名获境外学历)目前已形成多个人才梯队合理、发展后劲充足的精神医学研究团队。我院高校教师资格认定76人,其中,专任教师22名。 精神医学专业拥有省高校系统“医德先进个人”、“名生导师”等一批敬业崇教的优秀教师,教师队伍中有广东省医学领军人物1 人,广东省杰出青年医学人才7 人,广东省杰出青年中医药人才2 人,广州市医学重点人才7 人,广州市医学骨干人才1 人,广州市优秀专家2 人,广州市青年后备人才3 人。专业负责人宁玉萍教授现任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党委书记、广州医科大学精神卫生学院院长,担任中国医院协会精神病医院管理分会副会长、广东省医院协会副会长、广东省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主任委员等头衔,是广东省医学领军人才、广州市高层次人才、广州市医学重点人才、荣获“2019年度杰出精神科医师”、第五届人民名医;曾获中华医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广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奖项,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科技部973、863 支撑计划等国家级项目十余项,广东省科技重大专项及广州市科技重点特色项目多项。 (二)教师在教研、论文、竞赛、教材编写等各方面取得的成绩 近3年承担了省级或厅(市)级科研项目82项,发表科研论文311篇。医院精神科、中医神志病科是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精神科是广东省高水平临床重点专科,护理获广东省临床护理重点专科,老年科、神志病护理学获广东省“十三五”中医重点专科,有市级及以上重点专科或特色专科8个,其中精神专科具备申报硕士点(2002)、博士点(2010)的条件。 本专业教师获得广州市教育局高校科研项目立项1项,教育科学规划校长重大课题项目立项2项,省级系列在线教学优秀课程案例二等奖,校级微课竞赛活动三等奖等。2021年,广东省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两项。我院教师李莹珊、李强教师分别获广州医科大学第五届青年教师教学查房竞赛二等奖、三等奖。 六、教学条件 依托医院:附属脑科医院有良好的临床教学环境和充足的教学用房,包括教室、示教室、学生值班床位、学生宿舍,有能满足实习生需要的图书阅览室和图书资料。我院有独立教学区域,包括教学专用多媒体大教室2间、小教室1间、各临床科室专用示教室、图书馆、技能中心等总面积达1809㎡,其中临床技能培训与考核中心660㎡,临床科室示教室配备率100%,平均面积24.3㎡。我院图书馆面积约300㎡,馆藏纸质书刊17936册(标准:≥1.5万册)。有能满足教学需要的电教设备,电子阅览室配备30台电脑,示教室均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我院明泽楼将于2022年投入使用,里面新的图书馆将容纳60部电脑60个座位,同时里面设有新的学生宿舍。 依托医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于1998年获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资格,是首批5家精神科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之一。现有精神、戒毒两个专业及I期临床试验研究室通过资格认定,已承接药物临床试验百余项。 广州市精神医学临床转化重点实验室于2018年获批成立,下设神经生物研究室、神经免疫研究室、神经电生理研究室、神经认知研究室,主要研究精神分裂症、抑郁障碍等精神心理疾病的生物学致病机制、早期诊断生物标记物及易感基因等。广州医科大学精神心理研究所成立于2019年,依托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建设。研究所引进多名高层次人才及青年骨干人才,包括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名。研究所通过整合广州医科大学精神心理领域优秀人才与资源,围绕精神心理疾病高危人群的早期识别和干预、常见病的早期诊断和干预新技术、重性精神疾病致病机制研究等主要研究方向,打造精神医学大数据平台、人工智能研究平台、精准诊疗平台、神经认知平台、神经影像平台、基础研究平台、神经调控平台等,形成学校-医院-研究所共享共建机制,为区域医疗中心的科研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撑。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已经建立包括抑郁障碍、老年痴呆、物质依赖等超过20万例的多病种生物样本库。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是委省共建国家精神区域医疗中心,首批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2020年获批“国家住培精神科专业重点专业基地(一类)”以及华南地区精神心理专科联盟牵头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