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招生代码:10570
一、专业定位 秉持“德术兼修,医文相融,师生为本”办学理念,以“南山精神”为引领,把立德树人作为人才培养根本任务,为国家特别是粤港澳大湾区培养具有人文情怀、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的卓越儿科医学人才。 二、培养目标 以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要的新医科人才为目标: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使学生具备扎实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过硬的专业实践技能,进而成就业务精湛、开拓创新、善于实践、具有国际视野的儿科卓越人才。同时,以“南山精神”为引领,培养学生勇于担当的家国情怀,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追求卓越的核心价值观。毕业后,学生能够出色胜任儿科临床医疗、预防保健、医学研究等相关工作岗位需求。 三、培养规格 (一)学制学分要求 儿科学专业学制5年,毕业最低要求221学分,其中必修129学分,选修92学分。 (二)知识要求 1.掌握与儿科学相关的数学、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行为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基础知识和科学方法,并能用于指导未来的学习和医学实践,初步形成多学科知识交叉融合的广阔学科视野。 2.熟练掌握英语、统计、写作和信息技术,掌握医药学文献检索、资料整理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国际学术交流和论文写作能力。 3.掌握生命各阶段的人体的正常结构和功能,正常的心理发育状态,形成生命全周期的基础知识体系。 4.掌握生命各阶段各种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病原因,认识到环境因素、社会因素及行为心理因素对疾病形成与发展的影响,认识到预防疾病的重要性,形成大健康的医学新理念;通过学习这些疾病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及防治原则,理解健康全过程的疾病管理内涵。 5.掌握儿童生长发育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各种疾病的预防措施;研究儿童中各种疾病的康复可能性及具体方法,培养学生由治疗疾病向预防保健的理念转变 6.掌握临床流行病学的有关知识与方法,理解科学实验在医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各种实验课程及科学小组,培养科学素养。 7.掌握基本的药理知识及临床合理用药原则,对儿童药理与毒理学形成基本知识概念。 8.掌握儿童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了解儿童中医学诊疗基本原则。 9.掌握儿童传染病的发生、发展以及传播的基本规律,掌握常见儿童传染病的防治原则,初步了解公共卫生应急的基本知识。 (三)能力要求 1.培养形成全面、系统、正确地儿科病史采集能力。 2.形成系统、规范地进行不同年龄阶段儿童体格及精神检查的实践能力,培养形成规范书写病历的能力。 3.初步形成逻辑合理,条理清晰的临床思维能力。 4.对儿科各类常见病、多发病的具备正确诊断和合理处理能力。 5.对一般儿科急症具有基本诊断、急救及临床处理水平。 6.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宜临床技术。 7.能够较熟练运用循证医学原理,针对临床问题进行查证、用证。 8.能够胜任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要求。 9.具有与患儿及其家属进行有效、有温度交流的人文素质。 10.具有与医疗团队成员有效沟通,充分合作的职业素养。 11.能够结合临床实际,能够独立利用图书资料和现代信息技术研究医学问题及获取新知识与相关信息,能熟练运用一门外语阅读医学文献。 12.具备对病儿和公众开展健康生活方式、疾病预防等医学科普教育的能力。 13.形成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学习习惯。 (四)素质要求 1.遵纪守法,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愿为祖国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 2.珍视生命,关爱病人,具有人道主义精神;将预防疾病、驱除病痛作为自己的终身责任;将提供临终关怀作为自己的道德责任;将维护民众的健康利益作为自己的职业责任。 3.树立终身学习观念,认识到持续自我完善的重要性,不断追求卓越。 4.具有与病人及其家属进行交流的意识,使他们充分参与和配合治疗计划。 5.在职业活动中重视医疗的伦理问题,尊重患者的隐私和人格。 6.尊重患者个人信仰,理解他人的人文背景及文化价值。 7.实事求是,对于自己不能胜任和安全处理的医疗问题,应该主动寻求其他医师的帮助。 8.尊重同事和其他卫生保健专业人员,有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合作开展卫生服务工作的观念。 9.树立依法行医的法律观念,学会用法律保护病人和自身的权益。 10.在应用各种可能的技术去追求准确的诊断或改变疾病的进程时,应考虑到病人及其家属的利益,并注意发挥可用卫生资源的最大效益。 11.具有科学态度、创新和分析批判精神。 12.履行维护医德的义务。 四、课程体系 (一)课程体系总体框架:以“儿童生长发育-疾病”为轴线,整合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人文医学的相关课程。主要包括通识平台、专业平台、实践平台、创新与个性发展平台;其中通识平台学分88.5分,占比34.64%;专业平台学分120分,占比46.97%;实践平台学分37分,占比14.48%;创新与个性发展平台10分,占比3.91%。 (二)核心课程:系统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医学免疫学、病原生物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预防医学、儿童诊断学、临床技能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童保健学、儿科学、小儿外科学、胎儿医学、儿童心理行为发育学、青春期医学、中医学、传染病学。 (三)实践教学环节:社会实践、军事理论、军事技能、劳动教育、内科实习、外科实习、妇产科实习、儿内科实习、儿外科实习、临床科室实习、实验科室实习等。 五、师资队伍 现有师资队伍中,教授、副教授占77%,硕士47%,博士43%;省级教学团队2个,高端外国专家5人,国自然杰青、优青各1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人,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杰出青年人才7人,青年拔尖人才3人,医学领军人才2人。 六、教学条件 儿科学院拥有45个教室、示教室,面积4000平方米左右,配备电脑、投影仪等教学设备,满足日常教学需求。珠江新城院区、儿童院区、妇婴院区均设有餐厅,方便师生用餐,而且价格实惠。 图书馆设有中外文书库、阅览室、电子阅览室。现有纸质版中外文藏书1.6万多册,其中人文社科类6000册。电子医学图书25万册,订阅中文期刊112种。购置《万方医学中文数据库》、《外文生物医学期刊全文数据库》(FMJS)、《循证医学决策文献数据库》(KJEBM)、Spinger核心医学电子外文图书数据库,已建立数字图书馆、移动图书馆、医学文献信息微信服务平台。 学院临床技能中心占地1648平方米,设有模拟ICU室、模拟产房、基本腔镜室、虚拟腔镜室、美国心脏协会(AHA)培训考核中心、模拟病房、基本技能培训中心、小型会议室、多媒体教室、计算机考试中心等。 实验室:解剖学实验中心、机能学实验中心、形态学实验中心、生物医学工程实验中心、大学生创新实验平台、药学实验教学中心、广州市儿研所等。 实习基地: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广州市越秀区北京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广州市越秀区洪桥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