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招生代码:10570
一、专业定位 立足广东,面向全国,以增强服务粤港澳大湾区重大战略需求能力为导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养临床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一流麻醉学专业人才。 二、培养目标 以“南山精神”为引领,培养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医学综合与专业知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勇于担当的家国情怀、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追求卓越的人生态度的高素质一流医学专业人才,毕业生能胜任临床麻醉、急救复苏、重症监测治疗、疼痛诊疗、医学研究等相关工作。 三、培养规格 (一)学制学分 1.标准学制:全日制,五年 2.毕业最低要求学分213.5分,其中必修126学分,选修87.5学分。 (二)知识要求 1.掌握生物科学、行为科学及社会科学的知识和方法,并能用于指导今后的学习和医疗实践。 2.掌握人体各阶段的正常结构与功能,正常的生理及心理状态。 3.掌握人体各阶段常见病与多发病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综合诊断、防治原则及方法。 4.掌握基本的药理学知识及临床合理用药原则、方法。 5.掌握麻醉生理学、麻醉药理学、麻醉设备学等麻醉学基础课程的理论知识。 6.掌握临床麻醉学、危重医学、疼痛诊疗学等麻醉学临床课程的理论知识。 7.熟悉医学相关的自然科学理论。 8.熟悉健康生活、疾病预防与流行病学、循证医学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有关知识。 9.熟悉传染病发生发展传播的基本规律,常见传染病的防治原则。 (三)能力要求 1.具有全面、系统、正确采集病史和体格检查能力,以及规范病历书写能力。 2.具有根据不同疾病需要选择合适辅助检查、检验项目的能力。 3.具有阐释病史、体格检查及检验检查结果判断,得出恰当诊断或鉴别诊断的能力。 4.具有制订疾病初步治疗计划,并向病人及家属提供确切信息与咨询的能力。 5.掌握临床诊疗工作的辨证思维和分析判断方法,具有较好的临床思维与表达能力。 6.掌握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常用的基本操作技能。 7.掌握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椎管内麻醉、神经丛阻滞麻醉等常用麻醉技术,中心静脉置管及CVP监测、外周动脉穿刺有创血压监测等常用监测技术。 8.掌握多功能监护仪、麻醉机、微量输注泵等麻醉设备的使用。 9.掌握常用全身麻醉药、局部麻醉药、麻醉镇痛药、肌肉松弛药等常用药物的使用。 10.熟悉手术麻醉期间的液体输注与容量管理。 11.熟悉心肺复苏的处理流程及操作。 12.具有初步利用电子数据库或其他资源库检索,将有关生物医学信息用于医学实践及科学研究的能力。 13.通过四级英语水平考试,初步具备应用专业英语的能力。 (四)素质要求 1.遵纪守法,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愿为祖国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 2.珍视生命,关爱病人,具有人道主义精神;将预防疾病、驱除病痛作为自己的终身责任;将维护民众的健康利益作为自己的职业责任;履行维护医德的义务。 3.尊师重道,虚心向学,团结同事,具备处理人际交往能力。 4.树立终身学习观念,自觉持续自我完善,不断追求卓越。 5.具有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交流的意识,使他们充分参与和配合治疗计划。 6.在职业活动中重视医疗的伦理问题,尊重患者的隐私和人格。 7.尊重患者个人信仰,理解他人的人文背景及文化价值。 8.实事求是,对于自己不能胜任和安全处理的医疗问题,应该主动寻求其他医师的帮助。 9.树立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合作开展卫生服务工作的观念。 10.树立依法行医的法律观念,学会用法律保护病人和自身的权益。 11.在应用各种可能的技术去追求准确的诊断或改变疾病的进程时,应考虑 到病人及其家属的利益,并注意发挥可用卫生资源的最大效益。 12.具有科学态度、创新和分析批判精神。 四、课程体系 (一)课程体系 分为通识、专业、实践创新与个性发展四个平台。通识平台包括思想政治与哲学模块、语言文学与艺术模块、生命健康与社会模块、自然科学与方法论模块课程;专业平台包括学科基础模块专业模块课程;实践平台包括社会实践模块、专业实践模块课程;创新与个性发展平台包括荣誉课程、素质拓展模块课程。 (二)主干学科与核心课程 主干学科: 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麻醉学。 核心课程: 系统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药理学、临床诊断学、实验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临床麻醉学。 (三)实践教学环节 本专业实践教学包括社会实践和专业实践两部分,社会实践为期2周,主要为低年级修读,第3、第4学期结束后利用寒暑假进行。专业实践为期52周,为高年级学生修读,分为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麻醉科实习。 五、师资队伍 本专业拥有一支学历、年龄及职称结构合理、实力强水平高的教师队伍,包括基础、临床和麻醉课程在内的任课老师达220余名。拥有以钟南山院士为学科带头人的国家级“内科学教学团队”和首批黄大年式教学团队,有6个省级教学团队。拥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名、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名,省级以上荣誉老师近20人。麻醉学专业教师团队融集广州医科大学各附属医院的优秀师资,其中专任教师中教授/主任医师15名、副教授/副主任医师31名;硕士生导师23名、博士生导师6名、博士后联合导师3名;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占比超过78%;拥有广东省医学领军人才、杰出青年人才等称号8人;21人在全国、广东省或广州市各级学术团体担任主委、副主委、常委或委员。拥有省级、市级或校级优秀教师多名。 六、教学条件 (一)教学设施 学校现有番禺、越秀两个校区,占地面积37.2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8.65万平方米。建有国家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项目2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2个;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17个。 麻醉学专业归属于第二临床学院管理。第二临床学院教学用房充足,目前拥有41个教室、示教室,近1000多个座位,教学场地占地面积为2077平方米,大部分为多媒体教室,配备电脑、投影仪等教学设备。所有病区均设有实习医生值班床,设立独立的学生宿舍,现有学生宿舍134间房床位510个,房间人均面积大于4平方/人。第二临床学院图书馆馆藏图书3.5万册,设立了阅览室,方便学生借阅最新期刊,开通内外网信息点,支持教师师和学生查阅知识库及电子书;使用200兆带宽电信光纤,与学校使用光纤直连,可直接访问学校数字图书馆并全文下载;还拥有丰富的网络学习资源,包括万方数据库医学期刊及博硕论文库镜像版、循证医学数据库、药品字典、数字图书馆等。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占地共1350平方,有完善的基本教学设施如投影仪、大屏幕一体机、录播设备、监控设备、手术闭路电视等。除基本教学设施外,广泛覆盖了医学生基本临床技能训练设施,以及心肺检查室、标准手术室、模拟产房、腹腔镜室等专科训练场所和设备。引进了全自动多功能模拟人、创伤仿真综合模拟人、高仿真分娩与急救产妇模型、全功能护理模型、腹腔镜虚拟训练系统、高端心肺复苏模型等约270余台(套),并配备有相应的多功能手术台以及电视摄像系统、多媒体远程教学系统等,功能齐全,设备先进,满足教学需求。 (二)教学实验室 麻醉学专业充分依托学校实验室资源,实验室体系结构布局合理、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功能齐全。目前学校建有国家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项目2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2个。 1.麻醉学系实验室:建于2007年,同年投入本科教学使用,现有面积约160平方米,建有麻醉药理学实验室和麻醉生理与疼痛实验室各1间。专业实验室仪器、设备、模型近140件套,价值400余万元,配置合理,设施完善,实验教学设备能满足和保障麻醉学专业课程的实验教学需要。 2.临床技能实验中心:学校临床技能实验中心成立于2004年,是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广东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中心面积达9000平米,现有固定资产2000多万元。为本专业内外妇儿等临床课程的实践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提高了学生的临床基本技能。 3.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学校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成立于2003年,是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广东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该中心下设机能实验学、形态学、生物学3个实验分中心,并设立有15间大学生创新实验室,中心面积达13235平方米,设备总值10525万元。本着资源优化共享、学科交叉融合的理念,对12个基础医学学科的实验课进行调整重组,形成了形态学、机能学、细胞与分子医学、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四个实验教学模块,包括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创新性实验三个层次的教学内容。 (三)实习基地 目前,麻醉学专业实习安排在第一、第二、第三、第五、第六临床学院、附属肿瘤医院、附属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山市人民医院等9家临床实习基地,这些基地均为三甲医院,学科设置齐全,年手术总数均在10000台以上,为麻醉学专业学生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及麻醉科的临床实习提供充足的临床病例资源。实行学校教务处、临床学院、麻醉学系及实习基地教学科等多部门联动的管理机制,确保专业实习的落实。各基地的临床科室和麻醉科医师队伍结构合理,选取有丰富的临床带教经验的老师担任兼职班主任、带教老师,确保临床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