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招生网

招生代码:10570

医学影像学

一、专业定位

服务健康中国背景下“新医科”发展战略,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养临床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医学影像卓越人才为目标,以增强服务粤港澳大湾区重大战略需求能力为导向,建设位于国内前列的一流专业。

二、培养目标

培养凸显责任担当和业务精湛、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以“勇于担当的家国情怀,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追求卓越的人生态度”为价值取向的“南山精神”,掌握医学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技能,毕业后能够胜任医学影像诊断、介入放射治疗、医学研究等相关工作,具有人文情怀、国际视野和终身自主学习能力的卓越医学影像人才。

三、培养规格

明确专业的学制学分、知识要求、能力要求、素质要求等。

(一)学制:五年

(二)学分要求:符合学校学籍管理规定的毕业要求,并且获得毕业最低要求212学分,其中必修144.5学分,选修67.5。

(三)知识要求:

1.掌握与医学相关的数学、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行为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基础知识、科学方法以及循证医学原理,并能用于指导未来的学习和医学实践。

2.掌握生命各阶段人体的正常结构和功能,正常的心理状态。

3.掌握生命各阶段各种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病原因,认识到环境因素、社会因素及行为心理因素对疾病形成与发展的影响,认识到预防疾病的重要性。

4.掌握生命各阶段各种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及防治原则。

5.掌握基本的药理知识及和临床合理用药原则。

6.掌握正常的妊娠和分娩、产科常见急症、产前及产后的保健原则,以及计划生育的医学知识。

7.掌握全科医学基本知识,掌握健康教育、疾病预防和筛查的原则,掌握缓解与改善疾患和残障、康复以及临终关怀的有关知识。

8.掌握临床流行病学的有关知识与方法,理解科学实验在医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9.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了解中医学诊疗基本原则。

10.掌握传染病的发生、发展以及传播的基本规律,掌握常见传染病的防治原则。

11.具有综合医学影像学知识及掌握合理选用影像学检查的能力;具有对常见病和多发病的病理-影像、临床-影像的综合分析诊断能力,具有综合医学影像学知识并能合理应用各项影像检查技术进行疾病诊断和鉴别诊断的能力。

12.熟悉有关放射防护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四)能力要求

1.全面、系统、正确地采集病史的能力。

2.系统、规范地进行体格及精神检查的能力,规范书写病历的能力。

3.较强的临床思维和表达能力。

4.内、外、妇、儿各类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处理能力。

5.一般急症的诊断、急救及处理能力。

6.掌握医学影像学范畴内各项技术,包括影像诊断学、超声诊断学、影像技术学、核医学、介入放射学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

7.运用循证医学的原理,针对临床问题进行查证、用证的初步能力。

8.从事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能力。

9.具有与病人及其家属进行有效交流的能力。

10.具有与医生、护士及其他医疗卫生从业人员交流的能力。

11.结合临床实际,能够独立利用图书资料和现代信息技术研究医学问题及获取新知识与相关信息,能用一门外语阅读医学文献。

12.能够对病人和公众进行有关健康生活方式、疾病预防等方面知识的宣传教育。

13.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五)素质要求

1.遵纪守法,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愿为祖国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

2.珍视生命,关爱病人,具有人道主义精神;将预防疾病、驱除病痛作为自己的终身责任;将提供临终关怀作为自己的道德责任;将维护民众的健康利益作为自己的职业责任。

3.树立终身学习观念,认识到持续自我完善的重要性,不断追求卓越。

4.治疗计划。

5.在职业活动中重视医疗的伦理问题,尊重患者的隐私和人格。

6.尊重患者个人信仰,理解他人的人文背景及文化价值。

7.实事求是,对于自己不能胜任和安全处理的医疗问题,应该主动寻求其他医师的帮助。

8.尊重同事和其他卫生保健专业人员,有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合作开展卫生服务工作的观念。

9.树立依法行医的法律观念,学会用法律保护病人和自身的权益。

10.在应用各种可能的技术去追求准确的诊断或改变疾病的进程时,应考虑到病人及其家属的利益,并注意发挥可用卫生资源的最大效益。

11.具有科学态度、创新和分析批判精神。

12.履行维护医德的义务。

四、课程体系

主干学科: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

主要课程:医用物理学、系统解剖学、局部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诊断学、临床技能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医学影像技术学、影像诊断学、介入放射学、超声诊断学、影像核医学。

五、师资队伍

专业师资队伍力量雄厚,拥有广东省医学影像学教学团队和广州医科大学黄大年式教学团队,共135人,博导11名,硕导55名,正高占30.4%,副高占28.9%;全国优秀教师、南粤优秀教师、市优秀教师、羊城优秀教师和南粤教坛新秀各1名,市高层次骨干人才2人,“千、百、十”重点培养对象2人,南山学者4人。

六、教学条件

简要介绍教学设施情况,包括教学设备、实验室、实习基地等。

(一)教学设备

医学影像学专业依托第二临床学院进行教学,教学用房充足,能充分满足教学需求。目前拥有41个教室、示教室,近1000多个座位,教学场地占地面积为2077平方米,大部分为多媒体教室,配备电脑、投影仪等教学设备,满足教学要求。所有病区均设有实习医生值班床,满足学生值班要求。设立独立的学生宿舍,现有学生宿舍134间房床位510个,房间人均面积大于4平方/人,满足学生的住宿需要。

学院图书馆馆藏图书3.5万册;另有医学视频1千集,并拥有一个医护人员英语培训平台。图书馆设立了阅览室,方便学生借阅最新期刊,开通内外网信息点,支持教师师和学生查阅知识库及电子书。使用200兆带宽电信光纤,与学校使用光纤直连,可直接访问学校数字图书馆并全文下载。学院还拥有丰富的网络学习资源,包括万方数据库医学期刊及博硕论文库镜像版、循证医学数据库、药品字典、数字图书馆等。

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占地共1350平方,有完善的基本教学设施如投影仪、大屏幕一体机、录播设备、监控设备、手术闭路电视等。中心属院级实验教学中心,由教学主管院长、教学管理科负责中心的领导与指导工作,并设有专职的中心副主任,由中心专职副主任和教学人员负责统一管理、教学安排、教学监督、设备维护。中心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教学标准,有专属的骨干师资团队及相对固定的临床技能教学团队。中心针对不同专科的教学任务,分为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急诊医学、护理学6个大模块,和康复医学、眼科学、耳鼻咽喉科学、皮肤性病学、麻醉医学5个小模块。中心除基本教学设施外,广泛覆盖了医学生基本临床技能训练设施,以及心肺检查室、标准手术室、模拟产房、腹腔镜室等专科训练场所和设备。引进了全自动多功能模拟人、创伤仿真综合模拟人、高仿真分娩与急救产妇模型、全功能护理模型、腹腔镜虚拟训练系统、高端心肺复苏模型等约270余台(套),并配备有相应的多功能手术台以及电视摄像系统、多媒体远程教学系统等,以尽量发挥其各种功能,使临床技能中心成为一所功能齐全,设备先进的现代模拟医院。

(二)实验室

1.医学影像实验室

医学影像学教学网络平台以卫生部医学影像学教学大纲为主线,依托网络为教学手段,实现医学影像学课程全流程数字化教学材料管理,包括教学课件组织与管理、PACS实景课堂教学、影像学病例实训、联机考试及成绩管理系统等功能,实现影像教学的数字化和教学影像资源信息共享,淘汰传统胶片见习教学模式。  

2.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

学校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成立于2003年,2006年获批为广东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6年获批为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该中心下设机能实验学、形态学、生物学3个实验分中心,并设立有15间大学生创新实验室,中心面积达13235平方米,设备总值10525万元。中心积极开展实验教学改革,本着资源优化共享、学科交叉融合的理念,对12个基础医学学科的实验课进行调整重组,形成了形态学、机能学、细胞与分子医学、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四个实验教学模块,包括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创新性实验三个层次的教学内容。

3.分子影像学实验室

2016年引进广州市高层人才分子影像学科带头人张振峰教授建立分子影像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是:肺癌和肝癌的影像学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恶性肿瘤特别是肺癌的分子制病机理及其治疗;肺癌靶向治疗的易感/耐药基因及其机制研究;肿瘤微创介入与生物免疫治疗/综合治疗。近三年获得国家自然基金2项,省级立项2项,市级立项2项,校级立项1项,共获得科研资助560万元;近3年发表SCI9篇,中文核心期刊2篇。国家级2项,其它2项,发表论文6篇,专利1项。

4.介入放射学实验室

2016年引进广州市高层人才微创介入学科带头人朱康顺教授建立介入放射学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是: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介入治疗、肝癌等恶性肿瘤的综合介入治疗、血管性疾病的介入治疗,以及分子影像学导航(分子靶向治疗)的介入治疗基础研究。近3年获得国家自然基金项目7项,省级项目4项,市级4项,近3年发表SCI论文4篇,中文期刊2篇,专利1项。

(三)实习基地

拥有10多家实习教学医院,均是三级医院,分布在广州市中心区域,分别是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南部军区总医院、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番禺中心医院、武警广东总队医院、广州市妇女儿童中心和广州市红字十字会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