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招生网

招生代码:10570

康复治疗学

一、专业定位

秉持“医文相融,德术兼修,师生为本”的办学理念,培养康复基础扎实实践能力突出具有人文情怀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康复人才,建设国内一流康复学科。

二、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康复治疗事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人文情怀和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康复治疗师人才。毕业生能够胜任康复治疗特别是呼吸康复相关的临床、教学及科研等相关工作。

三、培养规格

标准学制:四年。

毕业要求:符合学校学籍管理规定的毕业要求,并且获得毕业最低要求175.5学分,其中必修91.5学分,选修84学分。

(一)毕业考核模式:

1.毕业实习结束前:临床实践操作。

2.毕业实习考评:达到本专业培养目标,完成各实习教学环节,考核合格,修满规定学分。

3.毕业论文:毕业前要求完成一篇论文。

学位授予:符合教育部和我校有关学位授予规定者,经我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通过,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二)专业知识要求:

1.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原理。具有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本理论知识,具有体育和军事基本知识。

2.掌握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以及其它与医学相关的数学、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行为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基础知识和科学方法。

3.掌握与康复治疗学相关的生物、行为、社会和临床科学等康复治疗师应具备的专业理论与知识。

4.掌握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的临床基本知识与康复治疗原则及方法。

5.应用ICF的框架培养学生对病人的整体健康观念,并能提供以康复为核心的医疗服务。

6.掌握康复治疗学循证实践、科研思路的基本知识与理念。

7.掌握康复治疗学相关的心理、伦理道德、法律知识等基本概念。

8.掌握康复治疗学专业的就业前景和国内外发展的整体趋势。

(三)专业能力要求:

1.能够遵循以患者为中心的治疗原则,在建立有效沟通的前提下,尊重由于个体差异、文化信仰、习俗的不同给服务对象的康复所带来的影响,倡导以患者兴趣、患者本人或家属的意愿结合的治疗方案,帮助患者能够重返家庭,重返社会。

2.能够正确评估呼吸障碍、发育障碍、肢体功能障碍、心理障碍和老龄化等因素引起的健康问题,能通过规范化评估,开出高质量的具有循证医学证据支持的康复治疗处方并实施有效的物理治疗、作业治疗等措施,帮助病患重返社会。

3.具有较强的临床推理能力,发展独立批判性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有效运用人际关系提高治疗过程效率,减少和病患、同事之间的误解和矛盾的能力。

4.能为毕业后工作单位提供业务的组织和计划、管理和质量监控方面的服务。能够参加并组织团队会议,具有良好的医疗文书和电子文档记录和表达能力。

5.具备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与研究的能力。培养循证医学的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和自我发展的正确态度。

6.具有利用至少一门外语进行交流和应用的能力,具有计算机应用能力。

7.具有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军事和心理健康合格标准,具备健全的心理和健康体魄。

8.掌握SOAP模式、ICF模式并应用其对患者进行问诊、检查、评估分析,做出临床诊断、功能诊断以及预后判断。

(四)专业素质要求:

1.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志存高远,信念坚定,热爱祖国,忠于人民。热爱康复医学事业,具有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愿为祖国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

2.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和公民意识。培养遵纪守法、明礼诚信、敬业爱岗、团结友善、艰苦奋斗、热爱生活的良好品质。

3.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不断追求卓越。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4.树立人道主义精神,尊重病人关爱生命,自觉履行职业道德。依法行医,病人利益优先,维护民众健康。树立团队合作精神,培养有效的交流沟通能力。

5.具有创新意识、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和科学态度,能对事物做出正确的认识、批判。

6.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和道德伦理观。

    四、课程体系

专业课程体系依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设置。

课程体系以“平台+模块”的模式设置,平台包括通识平台、专业平台、实践平台和创新与个性发展平台。通识平台包括思想政治与哲学类课程、语言文学与艺术类课程、生命健康与社会类课程、自然科学与方法论类课程;专业平台包括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主干学科有康复治疗学、基础学科、临床学科。核心课程包括康复医学导论、运动科学、康复评定学、物理因子疗法、骨骼肌肉康复学、儿童康复学、综合疾病康复治疗学、精神康复学、神经康复学、手法治疗学等;实践平台包括社会实践和专业实践,专业实践除了各门专业课的实践类章节外,最后一年安排学生进行康复医学科临床(病房、门诊)实习、肌肉骨骼疾病康复治疗实习、神经系统疾病康复治疗实习、小儿神经系统疾病康复治疗实习、心肺疾病康复治疗实习、语言及吞咽治疗实习、传统康复治疗实习、社区/家居康复和作业治疗实习等;创新与个性发展平台包括创新创业类课程、荣誉课程和素质拓展模块。

五、师资队伍

本专业共有专职教师48名,其中高级职称29名,中级职称8名,初级职称11名;康复治疗学相关学科教育背景教师18名,其他学科背景教师30名。

六、教学条件

专业所在学院投入康复教学平台建设经费1000余万元,已建成905m2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仪器设备高达1800万;打造了广州市高水平临床重点培育专科单位、中国康复医学会吞咽专科治疗师实践基地、小儿脑瘫专病管理联盟单位,获批省校企合作育人项目。

目前专业的实习基地共有15个,包括上海阳光康复中心、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广东省工伤康复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和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