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招生代码:10570
一、专业定位 广州医科大学生物技术专业创立于2005年,是广东省一流专业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专业,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具有生物学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点。2021年软科专业排名属A层次,位于全国前8.76%。 2016年与中科院广州生物院联合建立学院,并与知名企业合作,陆续开设“卓越班”,“医学生物技术班”和“精准医疗班”。在ESI排名前1%的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免疫学三个生命科学学科的支撑下,2020年起全面实施“2+2”培养模式,旨在培养具备医学基础知识、生物技术理论和实践能力,紧扣医药生物技术前沿满足粤港澳大湾区大健康产业需求的卓越人才。 专业负责人赵金存教授,博士生导师、获国家杰青项目资助、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家卫生健康委肺脏免疫性疾病诊治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等,钟南山院士团队核心成员。他在此次抗击新冠疫情中首次在人粪便中分离出活病毒并构建非转基因小鼠模型,在疫苗研发过程中也取得突出成果。从事人类新发突发呼吸系统传染病致病机制及相关预防、治疗方法研究和教学工作。 二、培养目标 传承“南山精神”,坚持立德树人,瞄准国家生物医药发展前沿和粤港澳地区生物产业特色,结合自身特点,通过“医理融合,多学科交叉,多单位协同”等多种途径和方法,旨在培养符合前沿生命科学研究领域和生物医药企业的生物技术科研骨干和应用型专门人才,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并能在生命科学基础研究、生物技术创新工程药物研制、分子诊断和遗传咨询等领域从事相关工作。 三、培养规格 (一)学制学分 广州医科大学生物技术专业为本科四年全日制,颁发生物技术专业本科毕业证书,授予理学学士学位。毕业应符合学校学籍管理规定的毕业要求,并且获得毕业最低要求170.5学分,其中必修104.5学分,选修66学分。 (二)专业基本知识要求 1. 掌握本专业所需的数学、化学、物理、计算机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2. 掌握生物学、医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一定的生物工程相关原理的基础知识。 3. 熟练掌握普通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等核心专业知识; 4. 熟练掌握基因工程、蛋白质与酶工程、细胞工程、生化分离与分析等生物科学和实验的基本技能; 5. 掌握数据的搜集、整理、分析、表达和解释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熟悉医学统计学的理论和应用; 6. 掌握生物学与数学、计算机、信息学等交叉汇合的学科基本知识,熟悉生物信息的处理和应用能力; 7. 熟悉生物技术及其产业的相关方针、政策和法规; 8. 了解现代生物技术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最新发展动态和发展趋势。 9. 掌握生物技术产品开发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掌握抗体药物、疫苗或细胞治疗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以及相关实验的基本技能。 10. 掌握一门计算机语言,具备一定编程技巧,具备处理基因组等大数据的基本技能和能力**。 (三)专业能力要求 1. 具备一定的跨文化交流和合作能力,能熟练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刊和文献,可使用英文汇报并进行学术交流; 2. 系统掌握生命科学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融汇贯通,对生物技术有比较系统的认识。 3. 初步掌握生物技术研究的方法和手段,初步具备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生物技术相关问题的能力; 4. 能较熟练地应用计算机,具有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能力,熟悉生物信息的处理和应用能力*;初步具备对生物信息进行获取、处理、存储、分类、分析和解释,阐明和理解大量数据所包含的生物学意义的能力**。 5. 具有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实验结果分析的能力,较高质量地完成教学生产实习任务和毕业论文课题的开题、实验; 6. 有较强的分析写作能力,独立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 7. 具有较好的科学思维与表达能力。医理结合,具有应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专业素质要求 1. 具有人文底蕴,遵纪守法,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 具有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3. 有正确的自我意识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具有团队合作精神; 4. 具有自主学习、终生学习、适应发展的能力;追求卓越,并具有在某一学科领域内进一步深造的基础和素质。 5. 初步具备科研思维,勇于质疑,具备批判性思维素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掌握基本创新方法,了解创业基本途径,具有综合运用理论和技术手段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的素质。 6. 具有安全意识、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在专业活动中能够综合考虑经济、环境、法律、安全、健康和伦理等相关因素。 7. 具有对多元文化的包容心态和一定的国际化视野。 备注:*:医药应用特色方向培养模块;**:精准医疗方向培养模块 四、课程体系 本专业实行大类招生,按照“2+2”专业方向培养模式进行。在完成第一到第四学期课程后,可选择卓越班、医药应用特色生物技术方向课程或精准医疗特色生物技术方向课程进行下一阶段的模块化学习。 (一)细胞工程方向(卓越班) 由我校与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联合办学,聘请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知名教授担任导师,实行个性化教育,培养契合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需求,掌握医学知识、生物技术前沿理论和产业动态,具有科学研究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生物卓越人才。 (二)医药应用特色方向 与国内知名生物医药企业“校企联合”培养具有现代生物学、医学以及药学理论背景,从事生物药、抗体、疫苗等开发、研制和生产的高素质人才。 (三)精准医疗特色方向 依托学校丰富的附属医院资源,加强生物医学大数据分析、现代生命组学、临床应用技术等方面的学习,培养能为精准医疗、遗传咨询、个性化治疗、辅助诊疗等提供技术支持的急需人才。 现有省级精品课程2门、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市级精品课程2门、校级重点学科1个以及校级精品课。本专业开设的课程具有以下特点:a.基础医学特色突出;b.生命科学的课程体系完善;c.生物技术中的实验技术课程比重高,同时以多种方式培养学生从事科研的能力。实践教学包括通识平台实践课程、专业平台实践课程、实践平台,创新与个性发展平台四部分。实践部分共64学分,占毕业最低要求学分的37.6%。 五、师资队伍 联合生命科学学院成立近三年来师资队伍得到显著增强和优化,整合了生物技术、生物医药、临床医学等多学科的师资力量,先后引进6名高水平人才,招聘多名进高层次名校中青年人才。目前,现有专任教师44人,外聘12人,高级职称教师占76%,博士学历专任教师占96%,教授上课率达100%。本科教师团队包含杰青4人,青年长江学者、“973”首席青年科学家、国家高端外国专家各1人,南山学者8人,外籍教授1人。获得国家级省级教学成果7项,省级教学竞赛奖1项。主编或副主编教材4部,申请省级教改项目8项,发表教改论文18篇,高水平科研论文9篇,影响因子达158.6。 专业负责人赵金存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获国家杰青项目资助、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家卫生健康委肺脏免疫性疾病诊治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等,钟南山院士团队核心成员。他在此次抗击新冠疫情中首次在人粪便中分离出活病毒并构建非转基因小鼠模型,在疫苗研发过程中也取得突出成果。从事人类新发突发呼吸系统传染病致病机制及相关预防、治疗方法研究和教学工作。迄今共发表高质量论文近100篇,累计影响因子近600、引用超过3500次,申请专利5项。研究内容、平台处于国际前沿,并取得系列国际领先成果:①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方面:国际首创非转基因新冠肺炎小鼠动物模型(Cell, 2020),解析新冠肺炎患者体液免疫应答规律(J Clin Invest, 2020; Eur Res J, 2020),率先从新冠肺炎患者粪便和尿液分离活毒(Emerg Infect Dis, 2020; Emerg Microbe Infect, 2020)。②阐明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流行病学规律(Lancet Infect Dis, 2020),研发首个MERS小鼠动物模型和病人来源保护性抗体(PNAS,2014; PNAS,2015),阐明冠状病毒(CoV)特异性气道记忆CD4 T细胞保护机制(Immunity,2016),首次解析MERS病人免疫应答机制,发现疫苗设计相关靶点(Sci Immunol, 2017)。并于2017年成功分离我国首例MERS病人MERS-CoV毒株ChinaGD01,为我国MERS疫情防控提供关键技术和材料支撑。③揭示老年群体对急性严重呼吸窘迫综合征(SARS)和甲型流感(IAV)易感机制(J Clin Invest, 2011);发现SARS-CoV免疫逃逸机制(Plos Pathog, 2009)。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面上项目等。近三年来,赵金存教授主讲包括《生物技术专业导论》、《基因工程》、《酶与抗体工程》、《生物技术前沿》等课程,担任本科生导师,指导生物技术本科生毕业论文,将科研方向与成果在教学中与本科教学有机结合,使学生紧跟科研前言动态,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六、教学条件 (一)教学资源 每年常规投入约220万元,主要用于实验教学和实验设施建设。生物技术专业实验教学场所主要由联合生科院生物学实验中心提供,该中心占地面积约4395m2,其中教学实验室48间、大学生创新专用实验室约2500m2。生科院实验室全面推行信息化教学及管理系统建设,已建成中心网站、实验室管理平台、创新实验室开放预约系统及电子监控与指纹门禁系统,实现学生通过网络预定实验内容、管理实验仪器和耗材;积极面向生物技术专业全体学生开放实验室,实行开放实验和导师制一对一结合、虚拟实验和线下实验结合、综合实验和创新实验结合等管理模式;教学平台拥有多间标准化多媒体教学实验室,科研平台除常规教学仪器设备外,拥有价值约8000万元的各类大型贵重精密仪器设备,完全能够满足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实验教学和课外科研实践锻炼之需,真正达到了“以赛督教,以践促学”的教育效果与目的。 表1.资源条件 本部院区现有面积(m2) 设备总值(万元) 5000多(实验4000多) 7000多 表2.实验室情况 基础实验室 专业实验室 课外开放 实验室 标准化多媒体实验室 基因工程 实验室 发酵工程和酶工程实验室 细胞工程 实验室 大学生创新 实验室 9间 1间 1间 2间 4间 (二)实践教学 广州医科大学生物技术专业非常注重学生社会实践与实习。实习是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是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关键一环,也是学生学习实践知识和技能,并将专业知识应用于生产实践的关键一步。我校充分发挥医学院校拥有多家附属医院的优势,将附一院国家重点实验室呼吸疾病研究所、附二院广东省重点实验室神经研究所、附三院生殖医学中心、附六院中心实验室、中山大学肿瘤医院等科研单位确定为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实习基地。在这些实习基地实习过程中,学生不仅可接触到先进的实验技术和高级的实验仪器,而且可培养他们的科研探索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为就业和考研奠定坚实基础。为了使学生对专业实践和应用有更深入理解,我校还建设了多家校外实习教学基地。从2008年起,我校先后分别与广州市达安临床检验中心、广州市金域医学检验中心、深圳华大基因有限公司、莱德尔公司、美康万特公司、百济神州生物科技公司、普瑞金(深圳)生物药业有限公司、广州万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广州呼研所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等建立了教学协作关系,通过在对口公司与企业实习,学生能将专业知识与医学基础知识联系起来,提高了学习兴趣。校外实习基地给学生提供了生产实习和组织管理、产品营销等了解社会的场所。由于我校注重实习基地建设,毕业学生工作就业机会增加,每年约有三分之一的学生直接在实习单位或实习基地就业或就业于强生公司, 西门子公司等。毕业生中还有部分学生自行联系到美国、英国、日本和香港等地深造,例如乔治城大学、康奈尔大学和香港大学等。
七、培养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