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招生代码:10570
一、专业定位 我校历经一个多世纪护理教育办学实践,形成了本科、硕士、博士三个层次、全日制及成人继续教育两种类型构成的综合性护理教育体系。护理学科先后获批广州市重点扶持学科、广州市重点学科。护理学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广东省特色专业、广东省重点专业、广东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广东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广东省教学团队、广州市首批高校名牌专业、广州市高校首批特色专业;拥有国家级与省级一流课程,省级、市级和校级各类精品课程21门,其中《护理心理学(含心理学基础)》2020年获批国家级和省级一流线下课程。2020年加入粤港澳高校联盟,创新“粤港澳大湾区联合办学模式对护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创新”的办学理念。2021年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榜,我校护理学专业荣获“A”档,在141所高校护理学专业中位居第20名。历经119年,造就各层次仁心仁术护理人才4万多人,其中培养了人文素质优、岗位胜任力强、富有创新精神及国际执业潜能的优秀本科护理人才2139人、护理学博士3人、学术型护理硕士77人,毕业生在国家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勇于担当,以优秀的工作业绩为母校赢得社会赞誉。 二、培养目标 遵循广州医科大学致力于培养“具有人文情怀、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卓越人才”的总目标,确定护理学专业培养目标为: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医疗卫生保健事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富有人文情怀、创新精神、国际执业潜能的高素质应用型护理人才,同时具备勇于担当、实事求是、追求卓越的“南山精神”。毕业生须系统掌握护理学及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基本的临床护理工作能力,初步的教学能力、管理能力及科研能力,能够胜任医疗卫生保健领域的临床护理、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预防保健、康复护理等相关工作。 三、培养规格 学制四年,毕业最低学分要求的178学分,其中必修120.5学分,选修57.5学分。 知识要求: (一)掌握与护理学相关的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的基本知识和科学方法。 (二)掌握护理学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 (三)掌握人体正常结构和功能、人的心理状态及其发展变化。 (四)掌握人的全生命周期中的常见病、多发病、急危重症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防治原则、护理知识。 (五)掌握传染病的发生、发展及传播的基本规律,掌握常见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和管理知识。 (六)掌握基本的药理知识、临床用药和药品管理知识。 (七)熟悉影响健康与疾病的生物、心理、社会因素及其评估和干预方法。 (八)熟悉不同护理对象的基本心理需要及常见临床心理问题的评估和干预方法。 (九)熟悉不同人群卫生保健的知识和方法,包括健康教育、疾病预防、疾病康复和临终关怀的有关知识。 (十)了解国家卫生工作的基本方针、政策和法规。 (十一)了解我国传统医学的基础知识及护理的基本方法。 (十二)了解护理学科的发展动态及趋势。 能力要求: (一)具有与不同护理对象及其家属有效沟通的能力。 (二)具有与护理同仁、医生及其他医疗卫生从业人员有效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三)具有运用多学科知识及护理程序为护理对象实施整体护理的基本能力。 (四)掌握基础护理技术、急救护理技术、专科护理基本技术和具有配合实施常用诊疗技术的能力。 (五)具有常见病、多发病的病情观察和护理能力。 (六)具有配合急危重症的抢救和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护的初步能力。 (七)具有从事社区护理的基本能力,能在各种环境中为个体、家庭、社区提供与其文化相一致的健康保健服务。 (八)具有初步运用评判性思维和临床决策的能力,以保证安全有效的专业实践。 (九)具有初步从事临床教学的能力和护理管理工作的能力。 (十)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收集的基本方法,具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有效获取和利用护理学专业信息、研究护理问题的基本技能。 (十一)具有运用一门外语阅读护理学文献和沟通交流的能力。 (十二)具有自主学习、终身学习和创新发展的基本能力,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卫生健康保健需求。 素质要求: (一)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热爱祖国,忠于人民,对护理学科有正确的认识,秉承“南山精神”,愿为祖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健康而奋斗。 (二)珍视生命,关爱护理对象,具有人道主义精神和全心全意为护理对象的健康服务的专业精神。 (三)具有科学精神、慎独修养、严谨求实的工作态度及符合职业道德标准的职业行为。 (四)树立依法行护的法律观念,遵从医疗护理相关法规,具有在执业活动中运用相关法规保护护理对象和自身权益的意识。 (五)在执业活动中重视护理伦理问题,平等对待护理对象,尊重护理对象的人格及尊严,保护其隐私。 (六)在执业活动中具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与同理心。 (七)尊重同事和其他卫生保健专业人员,具有良好的团队精神和跨学科合作开展卫生服务工作的意识。 (八)尊重护理对象的价值观、文化习俗、个人信仰和权利。 (九)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具有主动获取新知识、不断进行自我完善和推动专业发展的态度。 (十)初步形成科学的质疑态度和评判反思精神,具有循证实践、勇于修正自己或他人错误的态度。 (十一)具有实事求是的精神,在应用各种护理技术时应充分考虑护理对象及其家属的权益,对于不能胜任或不能安全处理的护理问题,具有寻求上级护士帮助的意识。 (十二)初步形成成本效益观念,具有利用一切可利用资源,以最小的医疗成本获取护理对象最佳健康水平的意识。 四、课程体系 护理学专业课程体系包括通识平台、专业平台、实践平台、创新与个性发展平台四大平台。课程类型分为必修课与选修课两类。 主干学科:基础医学、护理学、人文社会科学。 核心课程:人体解剖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病原生物学、生理学、护理学导论、护理学基础、健康评估、母婴护理学、儿科护理学、成人护理学、老年护理学、急危重症护理学、社区护理学、护理心理学、精神科护理学、护理研究、护理伦理学。 实践教学环节:建立并实施由课堂实验教学、临床见习(含课间临床见习和临床集中见习)、毕业实习及社会实践构成的“四位一体,全程不断”的实践教学体系。 五、师资队伍 护理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支学历、学缘、职称结构合理、倾心护理教育的双师型、专兼职教师团队。现有专任教师22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17人(77%)、硕士学位5人(23%);高级职称15人(68%);高级实验师1人。来自附属医院的临床护理专家200多人参与理论及实践教学、实习带教工作;现有硕导40人,博导6人,广东省教学名师1人,南粤优秀教师1人,广州市优秀教师4人,全国五一巾帼标兵1人,国家级和省市级护理专业学会主委、副主委及常委179人次;聘请了国际知名护理学者14人为客座教授、2人为特聘教授。拥有省级优秀教学团队及校级黄大年式教学团队各1个。 六、教学条件 (一)护理技能实验教学中心 护理技能实验教学中心创建于2006年,是集实训、模拟功能为一体的多功能、整体性、信息化、网络化、开放式技能教学中心,2012年获批广东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筑面积为2030.65 m2,固定资产总值为1131.30万元,生均护理设备资产达2.50万元,护理模型、仪器数量达到718台件。2016年以来,学校投入护理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经费为达738.66万元,能满足护理学专业课程实验教学的需求,新增教学设备及模型情况。 根据临床情景布局护理技能教学中心。目前配置50张护理病床、10张妇科检查床、1张产床、140套学习桌椅。拥有一批国内外高端护理教学模型和智能化教学设备,如护理技能虚拟训练系统、智能仿真综合急救模拟人、智能无线产妇模拟人、超级无线新生儿模拟人、多功能护理模拟人、心肺复苏模型等,可模拟临床护理对象复杂的病情变化,有助于学生临床护理思维及护理技能的训练。 中心建有实验室20间,包括基础护理实验室、专科护理实验室(含内科护理及健康评估实验室、外科护理实验室、老年及社区康复护理综合实验室、妇产科护理实验室、儿科护理实验室等)、虚拟实验室、护理示教室、准备室等功能区,承担护理学专业课程实验教学任务。 中心实验教学信息化管理平台完善,拥有实验室综合管理系统,实现了实验教学管理、仪器设备管理、预约开放管理等信息化服务;配置了触摸一体机,学生通过校园网登录e学中心平台,即可利用各种网络资源进行学习;拥有多媒体设备、录播回放系统,使学生更加直观地学习护理操作技能,保障实验教学效果;本中心实现网络全覆盖,为实验教学改革及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全面的网络平台支持。 (二)公共实验教学平台 学校实验室资源丰富,开放共享,能够确保护理学专业实验教学的需求。现有教学实验中心14个,总面积为6.3万m2;建有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2个,形成了结构布局合理、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功能齐全的教学实验室体系。护理学专业公共基础课和医学基础课使用校内公共实验教学平台和基础实验教学平台中的8个实验室进行教学,总面积达到7100.7 m2。 (三)临床技能实验中心 临床技能实验中心创建于2004年,面积达8200m2,模拟医院的架构进行建设,设有手术室、心肺听诊室等55 间功能室,主要承担全校各专业《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等课程的实验教学任务。临床技能实验中心毗邻护理实验教学中心,秉承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建设的原则,护理学专业使用该中心手术室实验教学平台和健康评估实验教学平台,开展部分专业课程实验实训项目教学,如《健康评估》、《成人护理学(2)》/《外科护理学》部分实验课在临床技能实验中心实施。 (四)临床实习基地 我校拥有8家高水平大型综合性医疗机构作为护理学专业本科学生临床教学基地,包括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附属第二医院、附属第三医院、附属脑科医院、附属传染病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广东省人民医院和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另外,社区实践基地有广州市越秀区六榕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荔湾区华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荔湾区金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荔湾区逢源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目前我院已构建“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精神疾病专科医院+传染病专科医院”四位一体的临床教学基地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