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专业基本信息
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为省部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省部级特色专业、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一)专业定位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立足广州,面向粤港澳大湾区,服务健康中国,放眼世界,培养具有人文情怀、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一定国际视野,能胜任中西医结合医疗、教育、科研、对外交流等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二)培养目标
以“勇于担当的家国情怀,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追求卓越的人生态度”的“南山精神”为引领,培养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要,系统掌握中西医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良好的人文、科学和职业素养,凸显责任担当和业务精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毕业生能够胜任中西医结合临床医疗、预防保健、医学研究、全人群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等相关工作。
(三)培养规格
1、学制、毕业要求与学位授予
本科学制:五年;
毕业要求:在学校规定的修业年限内,获得毕业最低要求学分243分,其中必修193学分(含必修课程153.5学分、集中实践环节必修39.5学分);限选22学分、选修18学分(其中公共选修课程8学分、专业选修课程10学分);同时,获得创新与个性发展平台10学分,符合学校学籍管理规定的毕业要求者准予毕业;
学位授予:符合教育部和我校有关学位授予规定者,经我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通过,授予医学学士学位。
2、专业基本知识要求
(1)掌握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基本知识和科学方法,并能用于指导未来的学习和医疗实践。
(2)掌握系统的中医学和西医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
(3)掌握中西医结合治疗各种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诊疗基本知识。
(4)掌握必要的药理学知识和临床合理用药原则。
(5)熟悉必要的医学心理学与医学伦理学知识,了解减缓病痛、降低残障以及康复和临终关怀的有关知识。
(6)熟悉预防医学与全科医学知识,了解常见传染病的发生、发展、传播的基本规律和防治原则。
(7)了解中医经典理论。
(8)了解国家有关卫生工作的方针、政策。
(9)了解中西医结合的发展动态和行业需求。
3、专业能力要求
(1)具有运用中西医理论和技能全面、系统、正确地进行病情诊察、病史采集的能力。
(2)具有系统、规范地进行体格检查的能力,规范书写病历的能力。
(3)具有较强的中西医结合临床的思维能力。
(4)具有运用中西医结合诊疗技术、方法和手段对常见病、多发病进行初步诊断治疗的能力。
(5)具有对一般急症进行诊断、急救及处理的能力。
(6)具有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
(7)具有与同事和其他卫生保健专业人员交流沟通、团结协作的能力。
(8)具有对患者和公众进行健康生活、疾病预防等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能力。
(9)具有利用图书资料和信息资源数据库、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研究医学问题及获取新知识与相关信息。
(10)具有阅读中医药古典医籍以及医学相关文献的能力。
(11)具有运用1门外语查阅医学文献和进行交流的能力。
(12)具有自主学习和终生学习的能力。
4、专业素质要求
(1)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人道主义精神,诚实守信,忠于人民,志愿为人类的健康而奋斗。
(2)热爱中西医结合事业,积极运用中西医结合理论、方法与手段,将预防疾病、祛除病痛、关爱患者与维护民众的健康利益作为自己的职业责任。
(3)尊重患者的个人信仰、理解他人的人文背景与价值观念差异。
(4)具有与病人及其家属进行交流的意识,使他们充分参与和配合治疗计划。
(5)尊重生命,重视医学伦理问题。在医疗服务中,贯彻知情同意原则,为患者的隐私保密,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一位患者。
(6)具有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对于自己不能胜任的工作和难以妥善处理的医疗问题,主动寻求其他医师的帮助。
(7)尊重同事和其他卫生保健专业人员,具有团队合作精神。
(8)具备依法行医的观念,能够运用法律维护患者与自身的合法权益。
(9)在应用各种可能的技术去追求准确的诊断或改变疾病的进程时,能够充分考虑患者及家属的利益并发挥卫生资源的最大效益。
(10)具有科学态度、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11)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具有自我完善意识与不断追求卓越的精神。
(四)课程体系
1、专业课程体系总体框架
课程体系分为通识平台、专业平台、实践平台、创新与个性发展平台。通识平台有思想政治与哲学、语言文学与艺术、生命健康与社会、自然科学与方法论等领域的课程;专业平台有学科基础、专业基础和专业方向的课程;实践平台有军事技能、社会实践、临床实践等课程;创新与个性发展平台有荣誉和素质拓展相关课程。
2、核心课程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医学免疫学、药理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针灸学、内科学、外科学、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中西医结合儿科学、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等。
3、实践教学
实习时间共52周,实习科室:中西医综合科、中西医结合内科、中西医结合妇科、中西医结合儿科、中西医结合骨伤科、针灸科、中药房、西医内科、西医外科、传染科、急诊科、医技科室等。
(五)师资队伍
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由广州医科大学原校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西医结合临床重点学科带头人王新华教授担任专业负责人。

王新华教授
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中西医结合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多年以来,逐步培养了一支由院士、国家教学团队、国家优秀中医人才、省市名中医等组成的优秀教师队伍,包括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名,博士生导师11名,硕士生导师77名,省市名老中医22名,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7名,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14名、省市优秀中医临床人才90余人。
本专业教师先后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3人次、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人、国家及省级教学团队6个;获得广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主编国家级教材2部、主持省级以上教学课题34项。
(六)教学条件
本专业依托附广州医科大学属中医医院成立了中西医临床学院,学院拥有临床技能中心、针灸培训中心、图书馆、课室、多功能模块训练室等教学设施,各类先进教学模拟系统、教学器具可保证实践教学实施。广州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拥有三个院区、两个门诊部,现开放编制床位数2000张。
专业拥有10多门国家和省级优质课程资源,拥有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国家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等丰富的实验实践教学条件。
现有多家临床实践教学基地,均为三级甲等医院。其中广州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是国家中医住院(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国家药物和医疗器械临床试验机构、广东省博士后创新基地、广东省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广州市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培训基地,是省内外多所高等医学院校的研究生培养基地和临床实践教学基地。中山市中医院、汕头市中医医院、清远市中医院、广州市番禺区中医院等中医类别实践教学基地均为国家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或协同基地。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第二、第三、第六医院等均是学院的教学医院。

二、其他专业相关的重要信息
(一)特色优势
1、一流平台:拥有中西医结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4个国家重点中医专科,4个国家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5个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1个广州市中西医结合协同治疗龙头单位。
2、院院合一:中西医临床学院依托附属中医医院开展“院院合一”办专业模式,使学生“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
3、师资雄厚:拥有以院士、国家教学团队、国家优秀中医人才、省名中医等组成的优秀教师队伍。
4、中西医并重:秉持“中西交融”的教学理念,充分利用学校的临床医学的优质资源,推动专业“两个基础,一个临床”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二)毕业生培养质量
1、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近年来,获得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国家级5项、省级14项;本科应届毕业生的中西医类执业医师通过率稳居全国前列,其中2019年、2021年、2023年医师资格考试总通过率位居全国第一;考研升学率逐年升高,年均60%左右。
2、毕业生的去向优质
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显示,近三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均在95%以上,95.2%的毕业生就职于医疗卫生事业单位,81.5%的毕业生工作于珠三角地区;考研升学率达61.2%。
3、毕业生对学校及专业认同感高
学校邀第三方机构对毕业生调查显示:我校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对学校总体满意度高达98.11%,对任课教师满意度高达98.40%,对教学实践满意度高达95.36%。
4、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予以高度评价
学校邀第三方机构抽取了近三十家省内代表性医疗单位及企业进行调查,用人单位对我校中西医临床专业学生总体满意度较高,93.83%用人单位表示满意,对职业态度、专业知识水平方面最为满意,认为其专业能力最为突出,沟通能力、表达能力、自学能力等也是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