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展历史
广州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创办于1958年,2004年获批广东省名牌专业,2007年获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011年获批广东省重点专业,2012年获批广东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016年通过教育部专业认证,2019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二、基本信息
(一)学科地位
2022年,临床医学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目前,该学科居ESI排名全球前1‰,博士一级学科授权点和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开设专业涵盖了临床医学下所有的二级学科方向和专业领域。学校拥有国家临床(中医)重点专科27个,省部级临床(中医)重点专科114个,其中呼吸科连续十四年排名全国第一,变态反应排名全国第三,胸外科、小儿外科排名全国第四,精神医学排名全国第六,小儿内科、罕见病排名全国第八。
(二)人才培养目标
以“勇于担当的家国情怀,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追求卓越的人生态度”的“南山精神”为引领,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医药卫生事业发展需要,掌握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医学等学科知识和技能,具有人文情怀、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流医学本科人才及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毕业生能够胜任临床医疗、预防保健、医学研究、全人群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等相关工作。
(三)学制学位
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学制为5年。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规定和学校学士学位授予标准者,经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通过,授予医学学士学位。

(四)课程体系
核心课程:系统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局部解剖学、病理学、临床诊断学、实验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
本专业尚开设肿瘤学、医学遗传与病理、精准医疗、生物材料等专业方向的模块课程,供学有余力的学生修读,学生修读全部课程并通过考核予以颁发专业方向学习证书。
(五)特色教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统筹实验班)
临床医学专业由第一临床学院、第二临床学院、第三临床学院、第六临床学院、市一临床学院联合承办。临床医学专业设有三个统筹实验班,即南山班、创新Ⅱ班、创新Ⅲ班,分别由第一临床学院、第二临床学院、第三临床学院管理,致力培养拔尖创新型临床医学人才。
【南山班】学校于2010年经教育部批准开设临床医学统筹实验班“南山班”,2012年获批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2013年获批广东省高等学校试点学院,2015年获批广东省拔尖创新医学人才培养项目。南山班坚持以“南山精神”为引领,由“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钟南山院士亲自担任班主任,全面实施“选拔制、学长制、导师制,小班小组化、国际化、个性化,融合器官系统疾病课程体系、融合临床实践和科研创新体系、融合育人团队”等特色拔尖创新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南山班构建了“以疾病为中心”的“基础-临床-预防-人文多学科+”纵横贯通的器官系统整合课程体系(三个基础模块+十个临床模块),充分依托广州医科大学、广州实验室、呼吸疾病全国重点实验室等优质资源平台和导师资源,实施高层次人才为主体的全员全程导师制并组成“高水平导师-研究生-本科生”学习共同体,以科研项目为驱动,实现学生科研实践100%“三早”;充分利用剑桥大学、香港李嘉诚医学院等全球性优质资源,实现南山班学生100%国际化交流培养,助力具有持续发展能力的拔尖创新型临床医学人才的成长成才。

2022级南山班为钟南山院士送上亲手制作的礼物

广医一院党委书记黎毅敏带领2023级南山班学子们宣誓
【创新II班】学校自2020级起设置临床医学“创新Ⅱ班”,以学生为中心,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实施“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整合,目前已建成“创新Ⅱ班”器官系统模块课程及教学团队15个;以“两性一度”(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为标准,持续加强课程建设,心血管系统疾病、五官科学两个模块课程获评广东省一流课程;加强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根据课程和学生特点,实施翻转课堂,PBL、CBL、混合式教学等先进教学方法;落实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充分发挥导师在思想价值引领、发展生涯规划、学业指导、学术引导、生活关怀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实施科教融合,积极吸纳学生参与科研训练,提升学生科研能力,全面培养适应新医科建设要求的拔尖创新医学人才。
学生见习与带教老师合影留念
学生在PBL课堂上开展小组讨论
【创新III班】学校自2020级起设置临床医学“创新Ⅲ班”,突破传统医学教育模式,实施整合式课程体系与开放式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科研实践能力的培养,全面落实本科生导师制,激发学生科研兴趣,提高科研思维和实践能力。“创新Ⅲ班”学生积极参加挑战杯、“互联网+”等大赛,于2023年获得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家级铜奖,第十七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为拓宽学生国际视野,促进学术交流,“创新Ⅲ班”组织学生前往澳大利亚医学部、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部交流学习,拓展学生国际化视野,提升学生综合学习能力。
学生参加粤港澳大湾区学习交流活动
(六)专业影响力
根据软科2023年临床医学专业大学排名,全国共有103所高校上榜(获得B及以上评级),广州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排名18,获得A级评级。

三、师资队伍
学校建有高水平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232人,外聘教师260人,附属医院师资4167人。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教师827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67.13%;具有研究生学位(硕士和博士)的教师1209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98.13%。其中,临床医学专业拥有专任教师301人,正高级职称教师占比37.21%,副高级职称教师占比40.86%;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占比99.00%,博士学位教师占比73.42%。临床医学专业专任教师充足,师资结构合理,2023年,专业生师比为9.37。
学校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8人。教师潜心教书育人,师德风尚良好。拥有国家教学名师1人,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广东省教学名师3人,全国优秀教师。专业负责人为“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级教学名师钟南山教授。

钟南山院士
l 中共党员,“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
l 博士生导师,著名呼吸病学专家,973首席科学家,爱丁堡大学荣誉教授,伯明翰大学科学博士(Doctor of Science),英国皇家内科学会高级会员(爱丁堡、伦敦),世界卫生组织新冠疫情应对专家组成员
l 现任国家呼吸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名誉主任,广州实验室主任
l 曾任广州医学院(现广州医科大学)党委书记、院长,广州市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广州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华医学会会长
l 曾任广州医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及第一附属医院院长,中华医学会会长,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国家健康科普专家
l 先后主持国家973、863、“十五”“十一五”“十二五”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重点研发项目、WHO/GOLD委员会全球协作课题等重大课题十余项。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SCI论文910余篇;出版各类专著《哮喘:从基础到临床》、《内科学》(全国统编教材)、《呼吸病学》等20余部;获得发明专利近90余项,实用新型36项。先后获得包括国家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国家级等省部级科技奖励20余项;获得全国白求恩奖章(2004)、南粤功勋奖(2011)、吴阶平医学奖
何建行教授
l 博士研究生导师
l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国家呼吸医学中心主任,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胸外科、移植科、肿瘤科学术带头人,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院长
l 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南粤百杰、中国十大口碑医师,美国外科学院/欧洲胸心外科学会/英国皇家外科学院Fellow、美国胸心外科学会 Member。
l 擅长肺癌的手术治疗,长期致力于肺癌相关的临床、基础与转化研究,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荣获全国创新争先团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奖、全国创新争先奖(个人)、树兰医学奖,以及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等省部奖5项;获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和52项实用新型,其中30余项实现转化,并获得4项国家医疗产品许可证书
l 主编英文专著8部,中文4部;创办了2本SCI杂志(JTD, ATM)。作为中央保健专家,多次完成保健任务并获表彰。

黎毅敏教授
l 博士研究生导师
l 担任中国医师协会重症医学分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呼吸治疗学组副组长、中国研究型医院协会重症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等。
l 临床工作中直接参与和负责指导了近四万例极危重病患者的抢救工作,包括SARS、H1N1、H7N9、H5N6、MERS及COVID-19等重大突发呼吸疾病。
l 近年来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部级基金10项,已培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及博士后30余名,在American Journal of Respiratory and Critical Care Medicine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SCI论文60余篇。
陈敦金教授
l 博士生导师
l 现任广州妇产科研究所所长、广州重症孕产妇救治中心主任、广医三院黄埔院区管委会主任,广东省妇产疾病临床研究中心主任,广东省产科重大疾病重点实验室主任,粤港澳母胎医学高校联合实验室主任,广东省母胎医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广东省产科临床质量控制中心主任。
l 广东省产科重大疾病防控协同创新中心(2011协同创新中心)首席专家,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荣获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是广东省妇产科学领军人才。
l 兼任中国医师协会妇产科分会副会长、中国医师协会妇产科分会母胎医学专委会组长、中国医师协会毕业后医学教育妇产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重症学组组长、广东省医师协会母胎医学医师分会名誉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妇产科分会副主任委员等。
l 为中华产科急救电子杂志总编辑、Maternal-Fetal Medicine、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中国生育健康杂志等杂志副主编,中华妇产科杂志编委、中华围产医学杂志编委等。
廖卫平教授
l 广州医科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
l 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
l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广东省有突出贡献专家,广州市“121”第一梯队人选,广州市杰出专家。
l 国际抗癫痫联盟亚洲-大洋洲执行委员会委员,中国抗癫痫协会精准医疗与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神经内科学会副主委员。
l 国际期刊《Seizure》杂志副主编。
l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级研究课题多项,发表有影响力的论文多篇,并完成卫生部医学视听教材《癫痫》。
l 获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等。
l 获国际癫痫署(IBE)和国际抗癫痫联盟(ILAE)机构联合颁发的“癫痫大使奖“(Ambassador for Epilepsy Award)、欧洲Gowers’奖、Sackler中国医师年度奖等。
刘世明教授
l 医学博士,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
l 广州医科大学“双一流”临床医学学科——心血管病学学科带头人
l 中国胸痛中心核查专家、广州市胸痛中心质控主任,入选中国科学院《互联网周刊》等机构联合发布的“2021中国心血管内科专家50强”。现任国际血管联盟(IUA)中国分部心血管分会专委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分会常委、中华医学会起搏电生理分会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心血管分会主委、首届广东省本科高校临床医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等。
l 全国研究生教育评估检测专家、教育部院校评估专家、教育部科技管理信息系统专家库专家、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评审专家、国家科技奖励专家库专家等。
l 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等。
l 荣获“广东省教学名师”(2011年第六批)、“全国优秀医院院长”、“广东省医院优秀院长”、“首批广东省医学领军人才”。
王贵清教授
l 第六临床学院党委书记,骨科学科带头人,骨科主任医师,广州医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01年中山医科大学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毕业。
l 广东省骨科质控中心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疗安全协会副会长、广东省医疗行业协会脊柱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骨科远程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疼痛康复分会颈背痛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静脉血栓症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脊柱外科分会常务委员,清远市医学会骨科分会主任委员。
l 2020年被广东省委省政府授予“广东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2020年被广东省钟南山医学基金会、家庭医生在线评选为“南粤好医生”和“抗疫好医生”。2016年被广东省医院协会评为“广东省医院优秀管理干部”,2014年被清远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授予“清远市第五批拔尖人才”,2012年被清远市委市政府评为“清远市十大先进工作者”,2010年被清远市政府评为“清远市第六届十大杰出青年”,岭南名医。
l 担任《中国医院院长手册》第四版副主编、《中华关节外科杂志》和《中南医学科学杂志》编委和审稿专家。曾到美国迈阿密大学访学3个月,到北京协和医院进修一年,到中山大学学习医院管理一年,到美国梅奥医院、瑞典隆德大学、台湾中国医药大学短期培训学习。
l 主持并完成广东省科技厅科研项目1项。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项。以第一完成人获清远市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及核心期刊等论文43篇。
曾健文教授
l 泌尿外科学科带头人,医学博士,博士后,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广东省首届杰出青年医学人才,岭南名医、南粤好医生,清远市名医工作室负责人,清远市第五类紧缺适用人才,国家临床重点专科负责人。
l 从事泌尿外科临床医疗、教学、科研工作20多年,擅长泌尿系结石、肿瘤、前列腺增生的微创手术治疗,对尿控及泌尿系肿瘤有较深造诣。任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分会(CUA)尿控学组委员、女性泌尿学组全国委员;中国性学会基层泌尿男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泌尿外科分会常委兼尿控学组副组长、广东省医学会男科学分会常委;广东省医院协会泌尿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泌尿生殖协会肾脏疾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老年保健协会泌尿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l 主编《实用泌尿系统疾病诊治技巧》专著一部、参编《实用泌尿外科与男科学》及《日常泌尿外科腔镜手术步骤与图谱》等专著两部。并参与编写《2019年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诊断治疗指南》及以副主编编写《2023年尿失禁诊断及治疗指南》。参与《肉毒毒素治疗下尿路功能障碍中国专家共识》、《电生理适宜技术在男科疾病诊疗中的应用中国专家共识》及《男性压力性尿失禁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等多个指南共识编写。
l 取得发明专利一项及实用新型专利13项。在《J Urology》、《中华泌尿外科杂志》等国内外知名杂志发表有影响力论文50多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面上项目一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二项;主持与参与广东省自然科学项目三项,清远市科技计划重点项目一项,科研经费近300万。
l 获广东省南粤优秀科技论文二等奖一项,清远市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清远市科学技术进步二、三等奖各一项,“创新清远”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一项。
四、教学资源
学校建有省级以上实践教学平台13个,其中,国家级、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各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1个,充分满足专业实验教学需要。临床医学专业拥有15所附属医院作为临床技能教学支撑平台,结合学科专业特点和教学条件,通过立项研究、试点探索、示范观摩等管理手段引导和逐步推广,形成了思政人文教学与技能教学相结合、床旁教学与模拟教学相结合、虚拟仿真与实景教学相结合、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数字化教学、PBL 教学等多种形式的教学。


钟院士讲授专业课

钟南山院士与学生在课间交流
陈敦金教授教学查房
临床技能教学现场
PBL教学改革课堂
五、培养成效
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主要进入各级各类型的医疗机构,从事临床医疗、医学研究、医疗管理等相关工作。2023年应届毕业生临床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总通过率为88.50%,比全国平均通过率高出21.91个百分点,位居全国前列。近五年,平均读研升学率超60%,呈逐年上升的趋势,2023届毕业生读研升学率达6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