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校代码:10570
首页 » 学院专业 » 专业 » 正文
专业

儿科学

发布日期:2024-06-06


一、专业定位

秉持“德术兼修,医文相融,师生为本”办学理念,以“南山精神”为引领,把立德树人作为人才培养根本任务,为国家特别是粤港澳大湾区培养具有人文情怀、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的卓越儿科医学人才。


培养目标

以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要的新医科人才为目标: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使学生具备扎实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过硬的专业实践技能,进而成就业务精湛、开拓创新、善于实践、具有国际视野的儿科卓越人才。同时,以“南山精神”为引领,培养学生勇于担当的家国情怀,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追求卓越的核心价值观。毕业后,学生能够出色胜任儿科临床医疗、预防保健、医学研究等相关工作岗位需求。

培养规格

1.学制学分要求

儿科学专业学制5年,毕业最低要求243.5学分,其中必修140.5学分,限选41学分、选修18学分、集中实践环节34学分、创新与个性发展平台10学分。

2.知识要求

①掌握与儿科学相关的数学、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行为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基础知识和科学方法,并能用于指导未来的学习和医学实践,初步形成多学科知识交叉融合的广阔学科视野。

②熟练掌握英语、统计、写作和信息技术,掌握医药学文献检索、资料整理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国际学术交流和论文写作能力。

③掌握生命各阶段的人体的正常结构和功能,正常的心理发育状态,形成生命全周期的基础知识体系。

④掌握生命各阶段各种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病原因,认识到环境因素、社会因素及行为心理因素对疾病形成与发展的影响,认识到预防疾病的重要性,形成大健康的医学新理念;通过学习这些疾病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及防治原则,理解健康全过程的疾病管理内涵。

⑤掌握儿童生长发育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各种疾病的预防措施;研究儿童中各种疾病的康复可能性及具体方法,培养学生由治疗疾病向预防保健的理念转变。

⑥掌握临床流行病学的有关知识与方法,理解科学实验在医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各种实验课程及科学小组,培养科学素养。

⑦掌握基本的药理知识及临床合理用药原则,对儿童药理与毒理学形成基本知识概念。

⑧掌握儿童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了解儿童中医学诊疗基本原则。

⑨掌握儿童传染病的发生、发展以及传播的基本规律,掌握常见儿童传染病的防治原则,初步了解公共卫生应急的基本知识。

3.能力要求

①培养形成全面、系统、正确地儿科病史采集能力。

②形成系统、规范地进行不同年龄阶段儿童体格及精神检查的实践能力,培养形成规范书写病历的能力。

③初步形成逻辑合理,条理清晰的临床思维能力。

④对儿科各类常见病、多发病具备正确诊断和合理处理能力。

⑤对一般儿科急症具有基本诊断、急救及临床处理水平。

⑥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宜临床技术。

⑦能够较熟练运用循证医学原理,针对临床问题进行查证、用证。

⑧能够胜任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要求。

⑨具有与患儿及其家属进行有效、有温度交流的人文素质。

⑩具有与医疗团队成员有效沟通,充分合作的职业素养。

⑪能够结合临床实际,能够独立利用图书资料和现代信息技术研究医学问题及获取新知识与相关信息,能熟练运用一门外语阅读医学文献。

⑫具备对病儿和公众开展健康生活方式、疾病预防等医学科普教育的能力。

⑬形成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学习习惯。

4.素质要求

①遵纪守法,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愿为祖国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

②珍视生命,关爱病人,具有人道主义精神;将预防疾病、驱除病痛作为自己的终身责任;将提供临终关怀作为自己的道德责任;将维护民众的健康利益作为自己的职业责任。

③树立终身学习观念,认识到持续自我完善的重要性,不断追求卓越。

④具有与病人及其家属进行交流的意识,使他们充分参与和配合治疗计划。

⑤在职业活动中重视医疗的伦理问题,尊重患者的隐私和人格。

⑥尊重患者个人信仰,理解他人的人文背景及文化价值。

⑦实事求是,对于自己不能胜任和安全处理的医疗问题,应该主动寻求其他医师的帮助。

⑧尊重同事和其他卫生保健专业人员,有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合作开展卫生服务工作的观念。

⑨树立依法行医的法律观念,学会用法律保护病人和自身的权益。

⑩在应用各种可能的技术去追求准确的诊断或改变疾病的进程时,应考虑到病人及其家属的利益,并注意发挥可用卫生资源的最大效益。

⑪具有科学态度、创新和分析批判精神。

⑫履行维护医德的义务。

课程体系

1.核心课程:系统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医学免疫学、病原生物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预防医学、儿童诊断学、临床技能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童保健学、儿科学、小儿外科学、胎儿医学、儿童心理行为发育学、青春期医学、中医学、传染病学。

2.实践教学环节:社会实践、军事理论、军事技能、劳动教育、内科实习、外科实习、妇产科实习、儿内科实习、儿外科实习、临床科室实习、实验科室实习等。

师资队伍

现有师资队伍中,教授、副教授占77%,硕士47%,博士43%;186人已取得高校教师资格证。拥有省级教学团队2个,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4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广东省青年拔尖人才3人,珠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广东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广东省医学领军人才2人,广东省杰出青年医学人才10人。

①周文浩


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主任(院长)、广州医科大学儿科学院院长。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组长、中国医师协会医学遗传医师分会第三届委员副会长、中国医院协会罕见病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世界中联优生优育专业委员会第二届理事会副会长、《中国临床案例成果数据库》第一届学术委员会顾主任委员、Pediatric Medicine执行主编、中国循证儿科杂志执行副主编、中国当代儿科杂志副主编、中华儿科杂志编委、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编委等。

主要从事新生儿遗传性脑病、新生儿危重症和新生儿神经重症的临床评估和综合治疗以及相关研究工作。先后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中华医学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上海市医学科技二等奖、第七届宋庆龄儿科医学奖等。

入选2022年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World’s Top 2% Scientists),获得复旦大学“钟扬式”好老师、仁心医者·上海市杰出专科医师奖、人民名医·优秀风范、第七届中国儿科卓越贡献医师、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上海市领军人才等荣誉称号。主持国家级、省部级课题30余项,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国际地区合作项目1项、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项。编写专著20余部(主编7部),获得专利9项。近五年以通讯作者在Nature、JAMA Network Open、Nature Communications、Brain、Cell Death & Disease、Cell Reports、JAMA Pediatrics等杂志发表论文78篇。

②夏慧敏

教授、博士生导师,曾担任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党委书记,广州医科大学儿科学院任院长,现任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广东省儿童健康与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

广东省结构性出生缺陷疾病重点实验室主任。从事小儿外科临床工作30余年,主要研究方向为结构性出生缺陷疾病的致病机制和新型诊疗技术。率先在国内建立了先天性巨结肠、胆道闭锁、先天性心脏病、尿道下裂等疾病队列和世界最大的母婴出生队列,构建了对应的生物资源平台和数据库,为结构性出生缺陷的发病机制、早期生物标记物的挖掘及新型诊疗方法的开发及评估提供了重要的研究平台。在此基础上,采用多组学、干细胞、人工智能等方法探寻胆道闭锁和先天性巨结肠等疾病的发病机制、早期诊断方法和临床治疗新技术,研究结果发表在Nature Reviews Materials(IF=71.189)、Cell两篇(IF=38.637)、Nature Medicine两篇(IF=36.130)、Molecular Psychiatry(IF=12.384)、PNAS(IF=9.35)。近5年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文章84篇,论文总他引6891次,H指数为37,其中引用次数超过1000次的2篇,引用次数超过100次的6篇。主编或副主编专著8部。

③韦建瑞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主任党委书记,曾任广州医科大学儿科学院院长。

社会任职:十二届广东省政协常委、中国医院协会儿童医院分会副主任委员、广州市医学会副会长、广东省教育基地联盟副主席、首批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成员、广东省健康科普专家。

一直从事心血管疾病的临床、教学、科研、健康教育和医院管理工作。主要研究方向心血管疾病、营养与动脉硬化性疾病。主持及承担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已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第一或通讯作者40余篇;曾获广州市科技成果奖1项;全国援外医疗工作先进个人;“天晴杯”优秀医院管理干部;第三届广州医师奖等奖项。

④龚四堂

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小儿消化专科学科负责人。主要从事儿童营养、胃肠道、肝脏疾病及病毒感染性疾病相关临床、教学和研究工作30余年。

现任广州医科大学儿科学院副院长、儿科学专业负责人、广州市妇女儿童中心党委副书记、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常委、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消化学组名誉组长、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分会儿科学组副组长、广东省医学会儿科分会主任委员、广东省儿科质量控制中心负责人、广州市医学会副会长。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十三五”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规划教材《儿科学》、《中国实用儿科杂志》、《临床儿科杂志》和《Nutrition》副主编,《中华儿科杂志》、《World Journal of Pediatrics(WJP)》等杂志编委。牵头制订了我国《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治疗的专家共识》及《食物过敏相关消化道疾病诊断与管理专家共识》,参与制定《儿童过敏性疾病诊断与管理专家共识》。

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2项,国家卫健委卫生健康标准项目1项,广东省转化医学创新平台建设项目1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市级项目4项。曾获得1998年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00年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在国内外专业杂志上发表论文250余篇,SCI90余篇,论著发表在《Cell》、《Nature Med》、《Cell Host & Microbe》、《Nature Microbe》、《J Allergy Clin Immun》等,承担国家和省市基金多项。其中2020年发表在Nature medicine上的文章结果揭示儿童SARS-CoV-2感染特点及可能粪口传播的潜在可能,为新冠患者隔离观察、治疗检测和防控措施提供新的依据。

⑤陈欣欣

心胸外科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现任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外科部主任兼心脏中心主任,研究生导师。

任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学分会第十届委员会小儿心脏外科学组组长;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学分会第十届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医学会小儿外科学分会第九届委员会前任主任委员;广州市医学会胸心外科学分会第十届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师学会心血管外科医师分会第三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第二十届理事会理事;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心血管专科联盟第一届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从事先天性心脏病的外科治疗工作30余年,主刀各类心脏手术已超过10000例。近20余年来主要致力于新生儿及小婴儿先心病外科治疗工作,其中诸如大动脉调转、肺动脉闭锁合并侧枝血管、一期矫治小儿主动脉弓疾病、完全性房室通道合并右室双出口、肺动脉环缩,先天性血管环合并气管狭窄,主动脉移位手术,双调转手术,Ross+Konno,RossII及Fontan类手术的外科治疗,从数量及质量上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个别项目居于全国领先地位。2009年调入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后,建立学术团队,大力培养年轻医生,年手术量稳定在1300例左右,居于广东省第二位,广州市第一位。开展了多项国际及国内的多中心的临床研究,积极参与国内先心病外科治疗的共识及指南制定,加入了国际数据库,并建立了心脏中心自己的数据库。发表SCI及中华系列的文章约70余篇,多次在国际和国内的学术会议上发言。10余年来指导国内70余家医院开展心脏外科工作。

⑥刘丽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前任儿内科教研室主任,遗传内分泌代谢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国家卫健委罕见病防治与保障专家委员会成员,广东省医学会罕见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广东省罕见病诊疗协作网牵头医院项目负责人,广东省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内分泌遗传代谢学组组长。从事小儿遗传与内分泌疾病的临床筛查、诊断、治疗、分子遗传病产前诊断和研究工作三十余年。承担包括国自然在内的多项国家和地方科研课题,发表包括SCI在内学术论文数十余篇。曾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⑦刘慧姝

广州医科大学儿科学院妇产科学教研室主任、产科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妇产科医、教、研34年,对高危妊娠、产科危重症管理以及相应的围分娩期管理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主要研究方向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分娩机制等的基础及临床研究。现任国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研究组织中国委员、Reproductive Sciences杂志 Associate Editor、广州医学会围产分会主任委员、广东省妇幼保健协会围产医学专业主任委员、广东省产科质量监控中心副主任、广州市医师协会妇产科学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助产协会副会长、广东省女医师协会产科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任中华产科急救杂志副主编、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编委、中华围产医学杂志编委、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编委、妇产与遗传杂志编委等。曾入选广东省“千百十 ” 及广州市医学重点人才等。主持国自然基金面上项目4项,主持其他国家级及省级科研项目13项;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收录50余篇,主编及参编产科专业书籍10余本;拥有多项发明专利,获国家妇幼健康科技成果一等奖、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等。

⑧李乐

小儿外科学博士,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外科部副主任、胸外科主任;广州医科大学儿科学院小儿外科学教研室主任。

任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分会肿瘤专业学组委员;广东省医学会小儿外科分会心胸学组副组长;广东省妇幼保健协会妇幼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胸部疾病协会儿童胸部疾病专委会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肿瘤学分会常务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小儿外科分会常务委员;广州市医师协会普外微创专业分会常务委员;广州市医学会胸心外科分会常务委员。

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从事小儿外科专业20余年,尤其擅长儿童微创外科手术。在国内率先开展了3D影像学定位、术前手术规划、术中荧光染色、精准解剖性肺段切除的微创手术模式治疗儿童肺囊性病,最大限度的保留了患儿健康肺组织,减少了大范围肺叶切除对患儿术后肺功能的影响(该项目2019年被广州市卫健委评为广州市特色临床技术项目);对儿童气管软化及气管狭窄的治疗理解深刻,率先开展了气管外支架治疗儿童气管软化,取得了良好效果;率先开展了儿童剑突下单孔腔镜胸腺切除术;此外还开展了儿童纵膈肿瘤微创手术切除、漏斗胸Nuss手术、胸腔镜食道闭锁吻合术、腹腔镜食管裂孔疝修补术等复杂小儿微创手术。在《Translational Oncology》、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中华胃肠外科杂志》、《Journal of pediatric surgery》、《中华肿瘤防治杂志》等杂志发表医学论文多篇。2017年在中山大学第十一届临床教师教学临床技能大赛中荣获一等奖。

⑨高媛媛

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内科部副主任、儿科学院儿科学教研室主任、儿科学院PBL团队负责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儿科专业教学主任。一直从事小儿内科临床工作,尤其在神经内科的重症颅内感染患儿院后管理和随访,危重症患儿床边脑功能监测和评估方面临床经验丰富。同时,也擅长癫痫、抽动障碍、ADHD、脑性瘫痪等常见病的诊治。

广东省医师协会毕业后医学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第四届委员会毕业后医学教育专业组成员,吴阶平医学基金会模拟医学部儿科专家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临床医学学会临床规范化培训与管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妇幼保健协会儿科专业委员会常委,广东省抗癫痫协会理事,广东省医学会儿科分会神经学组成员。

长期坚守临床医学教学一线,重视教学改革,不断探索和尝试新的教学模式,负责的《儿科综合医学PBL课程》2020年被认定为广东省一流本科课程。获得省级教学改革项目1项,市级教学改革项目1项。获广州医科大学首届教学创新大赛正高祖二等奖,广州医科大学PBL案例评比三等奖,中山大学优秀兼职教师,广州医科大学优秀实习带教(指导)教师,广州市直属机关优秀党务工作者,第五届“羊城好医生”称号。

⑩张玉霞

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杰青,于2007年获得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学位,随后在英国剑桥大学接受了两年的博士后培训(2007-2008)。2009年2月,她加入了沃尔特·伊丽莎·霍尔医学研究所(WEHI),并于2014年晋升为高级研究官员。2016年回国加入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儿研所并成立独立实验室担任PI,领导团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3项,市科技项目一项,主持5项。主持的项目包括国自然重大研究计划1项,国自然重大培育项目1项,国自然面上项目1项,国自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项。以通讯作者发表研究性论文8篇,包括Cell (2019, 2020),J Allergy Clin Immunol (2020), Sci Transl Med (2016)等,申请专利6项。受到Nat Med (2019),Science (2016),Nat Rev Immunol (2016), JAMA (2016)等highlight,被中国医学科学院选为‘2019年度中国医学重大进展’。开创了利用磷酸二酯酶抑制剂(PDE)治疗消化道炎症(Cell,2019)和靶向B细胞治疗自身免疫性肝损伤(Cell,2020)的新疗法。

张玉霞实验室目前专注于儿童消化系统慢病的免疫发病机制和新的治疗策略研究。他们采用包括单细胞RNA转录组测序、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全外显现子测序、比较免疫图谱、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的方法,确定疾病的风险和致病基因如何调节组织器官的功能稳态。团队成员获国家级资助9项,中国博士后基金4项。

科研成果:

(1)Zhan Y, Zhang Y, Zhang S, Coughlan H, Baldoni PL, Jacquelot N, Cao WHJ, Preston S, Louis C, Rautela J, Pellegrini M, Wicks IP, Alexander WS, Harrison LC, Lew AM, Smyth GK, Nutt SL, Chopin M. Differential requirement for the Polycomb repressor complex 2 in dendritic cell and tissue-resident myeloid cell homeostasis.Sci Immunol. 2021(Co-first author)

(2) Jun Wang, et al., Liver Immune Profiling Reveals Pathogenesis and Therapeutics for Biliary Atresia. Cell, 2020. (Co-corresponance)

(3) Lu, B., et al., IL-17 production by tissue-resident MAIT cells is locally induced in children with pneumonia. Mucosal Immunol, 2020. (Co-corresponance)


(4) Huang, B., et al., Mucosal Profiling of Pediatric-Onset Colitis and IBD Reveals Common Pathogenics and Therapeutic Pathways. Cell, 2019.179(5): p. 1160-1176 e24. (Correspondance)

(5) Zhang, Y., et al., Cord Blood CD8+ T Cells Have a Natural Propensity to Express IL-4 in a Fatty Acid Metabolism and Caspase Activation-Dependent Manner. Front Immunol, 2018. (First-author & Co-correspondance)

(6) Rashidi, M., et al.,CD52 inhibits Toll-like receptor activation of NF-kappaB and triggers apoptosis to suppress inflammation. Cell Death Differ, 2018.25(2): p. 392-405.(co-author)

(7) Moghaddas, F., et al., Autoinflammatory mutation in NLRC4 reveals a leucine-rich repeat (LRR)-LRR oligomerization interface. J Allergy Clin Immunol, 2018. (co-author)

(8) Zhang, Y. and B. Huang, The Development and Diversity of ILCs, NK Cells and Their Relevance in Health and Diseases. Adv Exp Med Biol, 2017. 1024: p. 225-244. (Correspondance for book chapeter)

(9) Zhan, Y., et al., Life and Death of Activated T Cells: How Are They Different from Naive T Cells? Front Immunol, 2017.8: p. 1809. (co-author)

(10) Zhang, Y., et al., MicroRNAs in CD4(+) T cell subsets are markers of disease risk and T cell dysfunction in individuals at risk for type 1 diabetes. J Autoimmun, 2016.68: p. 52-61. (First-author)

(11) Zhang, Y., et al., Cord blood monocyte-derived inflammatory cytokines suppress IL-2 and induce nonclassic "T(H)2-type" immunity associated with development of food allergy. Sci Transl Med, 2016.8(321): p. 321ra8. (First-author & co-corespondance)

(12) Zhang, Y., et al., Genome-wide DNA methylation analysis identifies hypomethylated genes regulated by FOXP3 in human regulatory T cells. Blood, 2013.122(16): p.2823-36. (First author)

(13) Bandala-Sanchez, E., et al., T cell regulation mediated by interaction of soluble CD52 with the inhibitory receptor Siglec-10. Nat Immunol, 2013.14(7): p.741-8. (Co-first author)

(14) Zhang, Y., et al., The polycomb repressive complex 2 governs life and death of peripheral T cells. Blood, 2014.124(5):737-49. (First author)

⑪邓伟豪

博士,广州医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自然优秀青年项目获得者、广东省特支计划“科技创新青年拔尖人才”、广东省杰出青年医学人才、广州市高层次卫生重点人才。香港大学博士,美国耶鲁大学心血管研究中心博士后、副研究员。现任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儿科研究所副所长,获得性心血管疾病实验室首席研究员。

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血小板在心血管疾病形成的作用机制研究。首次发现高血糖可通过ROS信号通路直接激活血小板;揭示无核的血小板同有核细胞一样,同时存在凋亡和自噬,并阐明其在糖尿病患者血栓形成和阿司匹林敏感性降低的关键作用。回国后,首次发现血小板能通过转移自身的miRNA调控血管稳态,并阐明该过程在糖尿病并发心血管疾病和川崎病冠脉瘤形成的关键机制。该系列工作从全新的角度诠释血小板在心血管疾病形成的新作用,为糖尿病、川崎病等心血管疾病的机制研究提供新的理论基础,有望对该类疾病的防治提供新的药物筛选靶标。基于以上研究工作,近年来发表血小板相关SCI 收录论著 13篇,累计影响因子达 230分,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论著包括Circulation (2014年和2020年,IF:23.603),Circulation Research (2020年,IF:14.467),J Clin Invest (2019年和2011年,IF:11.864)和EMBO Mol Med (2016年,IF:8.821) 等。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优秀青年项目1项(2020年),基金面上项目 1 项 (2019年),获【国际专利】授权 1 项。目前担任《Frontier in Diabetes 》、《Frontier in Cardiovascular Metabolism》杂志审稿人,美国心脏协会会员,北美血管生物协会会员。

教学条件

儿科学院拥有45个教室、示教室,面积4000平方米左右,配备电脑、投影仪等教学设备,满足日常教学需求。珠江新城院区、儿童院区、妇婴院区、增城院区均设有餐厅,方便师生用餐,而且价格实惠。


图书馆

图书馆设有中外文书库、阅览室、电子阅览室。现有纸质版中外文藏书1.6万多册,其中人文社科类6000册。电子医学图书25万册,订阅中文期刊112种。购置《万方医学中文数据库》、《外文生物医学期刊全文数据库》(FMJS)、《循证医学决策文献数据库》(KJEBM)、Spinger核心医学电子外文图书数据库,已建立数字图书馆、移动图书馆、医学文献信息微信服务平台。

模拟腔镜室

学院临床技能中心占地1648平方米,设有模拟ICU室、模拟产房、基本腔镜室、虚拟腔镜室、美国心脏协会(AHA)培训考核中心、模拟病房、基本技能培训中心、小型会议室、多媒体教室、计算机考试中心等。

实验室:解剖学实验中心、机能学实验中心、形态学实验中心、生物医学工程实验中心、大学生创新实验平台、药学实验教学中心、广州市儿研所等。

实习基地: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广州市越秀区北京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广州市越秀区洪桥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二、其他专业相关的重要信息

1.学院简介

2016年广州医科大学成立儿科学院,为国内首批拥有儿科学专业的八大院校之一。儿科学院依托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以下简称妇儿中心),整合多个院区优质儿科医疗教学资源,全力打造高质量的儿科医学人才。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珠江新城院区)

妇儿中心是华南地区规模最大的三级甲等妇女儿童专科医院,在广州市城市中心区域设有五个院区,核定床位数2400张。拥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 5 个,广东省高水平临床重点专科 10个,国家级、省级科研平台 11 个,拥有国际标准的百万级生物样本库,建立了全世界最大规模之一的妇幼队列研究平台;是集预防、医疗、保健、科研、教学为一体,形成了多专业、跨学科医疗保障立体服务体系的医疗机构。

在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发布的复旦大学医院排行榜中综合排名连续12年进入百强,儿外科位列全国第5、儿内科位列全国第8,儿外科及儿内科均荣登“华南地区医院专科声誉排行榜”榜首。2020年,经国家卫生健康委批复同意,成为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中南)。2021年,被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卫生健康委列为第二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输出单位。

2019年,有两项研究成果入选中国医学科学院公布的“2019年度中国医学重大进展”,其中“发现胞内第二信使环状单磷酸腺苷缺乏导致的肠道免疫微环境紊乱是儿童结肠炎及炎症性肠病的共性发病机制”入选临床医学重大进展,“基于病历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辅助诊断应用”入选中国生物医学工程与信息学重大进展。2020年,我院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项,2021年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两项。

科研成果入选“2019年度中国医学重大进展”

2020年2月至8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我院先后分3批派遣医务人员支援湖北、北京、香港新冠肺炎疫情。市妇儿医疗中心临床研究团队分享抗击儿童新冠肺炎“广东经验”,为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提供重要参考,其成果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Nature Medicine》发表。

广东省一流本科课程

2021年儿科学专业成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0年《儿科综合医学PBL课程》被评为省级一流本科课程。正式迈入省“双万计划”行列,致力于培养一大批具有引领未来发展能力的儿科卓越人才。

充分利用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技术大力推动智慧医院建设,积极发展“互联网”+医疗。通过了国家电子病历评级七级评审、国家医疗健康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五级乙等评审,是国内首家推行移动挂号、非急诊挂号全面预约和“先诊疗后付费”的智慧型医院,获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和《人民日报》报道,被评为2015-2017年全国优质服务发挥信息优势示范医院。

妇儿中心注重国际交流合作,先后与美国波士顿儿童医院、费城儿童医院、辛辛那提儿童医院、堪萨斯儿童慈善医院等国际一流儿童医院缔结了姐妹医院,在诊疗技术交流、特殊病例诊治、儿科人才培养、儿童健康研究等方面搭建了重要平台。


国际顶尖小儿外科Pena教授莅临2019年开学典礼现场

学生参加《Nature》妇女儿童健康国际学术会议

2.特色优势

医教融合:依托国家区域儿童医疗中心,采用“3+2”临床培养模式,学生早临床,多临床,不断提升实践能力。

学科融合:充分利用妇儿中心特色,整合生殖、围产、遗传等丰富临床资源,实现学科融合,实施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培养模式。

科教融合:依托强大科研成果和国家、省级重点科研平台,国自然杰青、优青等优质科研师资直接指导本科生,培养学生科研思维和创新精神。

3.2021届、2022届毕业生去向

2021届毕业生32人,22人考上研究生,其中5人考入中山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985”“211”院校,5人进入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广东省妇幼保健院等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其余同学选择自主创业,就业率100%。

2022届毕业生36人,28人考上研究生,其中10人考入中山大学、复旦大学等“985”“211”院校。


咨询地点:广州市番禺区新造镇新造路1号广州医科大学立信苑A栋222

咨询电话:020-37103483(8:30-12:00、14:00-17:00)

咨询邮箱:zs8134@126.com

招生QQ群:85559574(总群)

                   786609217(广东)

                   366648132 (重庆、贵州、甘肃、云南、青海、新疆)

                   781620114  (湖南、湖北、广西、江西、福建、海南)

                   182883462(浙江、安徽、上海、河南、山西、内蒙古)

                   487984601(港澳台地区)


 广州医科大学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