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校代码:10570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专业 » 专业 » 正文
专业

医学检验技术

发布日期:2024-06-06


一、专业基本信息

(一)专业定位

广州医科大学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作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国家特色专业,紧扣“双一流”建设高校要求,发挥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产教融合创新特色,聚焦新医科开展专业和学科建设,聚焦新医科开展专业和学科建设,促进人才链、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专业办学采用校企协同直联合作办学模式,已经成为医学检验人才培养的核心引领者,2023年我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软科排名全国第三。2024~2025年我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在“中国大学本科教育专业排行榜”位居全国第四。专业办学以本科教育为主体,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适度发展继续教育。

1 国家级称号(专业、学院)


2 省部级称号(专业、学院)

医学检验技术新医科应用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挥着重要的守卫作用。学院师生在钟南山院士团队的指导下,以早准备、早布局、早响应的态势屡次攻克公共卫生防控难关,参与修订了新冠肺炎历次版本的诊疗指南,撰写了大规模多场景移动实验室新冠病毒核酸应急检测专家共识,以高效、迅速、高通量引领行业标准。专业将继续整合国内第三方医学检验龙头企业和研究院所的优势资源,主动融入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建立面向粤港澳大湾区、辐射全国、放眼世界的服务体系,主动融入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以新医科技术赋能未来的行业发展,推动广东省医检链条产业集群式发展融合,成为未来医疗领域发展的主要动力。

3 广州医科大学番禺校区校园风光


4 2023年中国大学专业软科排名第三

(二)培养目标

“勇于担当的家国情怀,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追求卓越的人生态度”的“南山精神”为引领,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医药卫生事业发展需要,掌握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医学等学科知识和技能,具有人文情怀、精于实践、敢于创新和国际视野的一流医学本科高素质医学检验复合应用型人才。通过构建创新教学体系,进一步培养一流医学本科高素质医学检验卓越型人才。毕业后在医疗卫生机构实验室、疾病控制中心、医学院校实验室、采供血机构、独立实验室、体外诊断生产企业等单位从事医学检验开拓性技术、管理、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

5 疫情防控期间病毒检验实验室工作照(生物岛院区)

(三)培养规格和培养要求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本科为四年制理学学士学位。毕业最低要求学分为189.5学分。

6 毕业生学位授予仪式

1.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要求:

1)遵纪守法,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愿为祖国医学检验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而奋斗。树立终身学习观念,认识到持续自我完善的重要性,不断追求卓越。具有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


2)在职业活动中重视医疗的伦理问题,尊重受检者的隐私和人格。尊重受检者个人信仰,理解他人的人文背景及文化价值观。尊重同事,有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合作观念。履行维护医德的义务。树立依法执业的法律观念,学会用法律保护受检者和自身的权益。

3)实事求是,对于自己不能胜任和处理的技术等问题,懂得主动寻求其他技术人员和医师的帮助。


2.知识目标要求

1)掌握本专业相关的数学、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行为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基础知识与科学方法,并能用于指导未来的学习和工作实践。

2)熟悉各种常见病、重大疾病的实验室检验项目和检测方法及结果的临床应用。

3)了解生命各阶段的人体正常结构和功能、正常生理状态。


3.技能目标要求

掌握临床生物化学检验、临床基础检验、临床免疫学检验、临床微生物学检验、临床血液学检验、临床输血技术和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等的基本理论和技术。


(四)课程体系

专业现有国家级一流课程5门、省级课程24门次,其中省级一流课程19门、省级在线开放课程2门。专业依托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平台,开设产教融合课程11门。打造了具有鲜明特色、高质量的课程体系。


1.专业课程体系

围绕通识平台、专业平台、实践平台和创新与个性发展四个平台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开设了一个创新班和“形态学方向”和“新技术应用”两个亚方向课程新体系。通过管理机制创新,实现了校企院及研究所的教师融通、专题课程与素养能力融通、教学要求与岗位技能融通,强化了师资、课程、实践、平台四核心,聚焦数字病理+人工智能、医学检验+公共卫生、遗传咨询+人工智能三个领域,构建了“三四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7 “三四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2.专业核心课程

医学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医学细胞生物学、医学遗传学、生理学、病理学、临床基础检验技术、临床免疫学检验技术、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技术、临床生物化学、生物化学检验技术、临床血液学检验技术、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临床输血学检验技术、临床实验室管理与临床检验进展。


3.专业特色(方向)课程

临床色谱质谱检验技术、病毒检验与临床诊断、临床基因组学检验、基因工程、蛋白质与酶工程、遗传疾病的诊断与咨询、产前实验诊断、体液细胞形态学、血细胞形态学、病理技术、寄生虫学与寄生虫检验、智慧医疗、体外诊断产业技术。


4.专业课程思政教育体系

专业课程体系在思政导师的指导下深度挖掘专业课的思政育人知识体系,将课程思政要素、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写入专业课程教学大纲,成为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纲领性”的指引文件。关注人才培养全过程思政体系构建,组成以思政专业导师为指导,专业负责人为核心,专业课教师、实习带教老师、本科生导师(含创新班导师)为主体,结合学生辅导员、兼职班主任共同组建医学检验技术思政教育团队,该团队项目于2021年获得广东省高校课程思政试点团队。团队负责人参加广东省思政教学大赛获得三等奖。专业课程注重积累医学检验技术课程特色的思政案例资源,编写的思政案例获评广东省首批本科高校课程思政优秀案例。通过规范课堂教学及思政要素的融合方式,实现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一个重大转化。


5.实践教学体系

1)四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

围绕课堂实践、实习实训、创新实践和第二课堂,匹配专业技能和创新大赛,依托医学检验技术创新联合实验室平台和虚拟实验教学平台,构筑四位一体的线上线下实践教学体系。

8 四位一体的线上线下教学体系


医学检验技术是一门实验学科,课堂实践训练是课程体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及时的课堂实践训练巩固专业基础和专业实验和应用技能;第四学年开展为期48周的毕业实习实训,开展临床基础检验技术、临床生化检验技术、临床免疫学检验技术、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技术、临床血液学检验技术、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临床输血学检验技术等临床基本实习实训,融入创新科研实践、形态学或新技术应用三个专业方向实习,培养学生的专业和专长技能;通过开设创新综合实践I、II等创新科研实训课程,鼓励三早模式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创新班在第四学期实践教学周开展4周的专业方向实习选修,助力学生树立良好的专业目标,早接触行业热门领域;延续专业优良的毕业论文创新科研能力培养实践体系,匹配创新班导师、本科生导师,创新科研个性化培养方案,依托学生课外科研项目申报,加强人才创新科研能力实践培养;融入灵活多样的第二课堂实践环节,从新生第一课、社会实践、平台实验室实践、劳动教育、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等促进人才专业和创新水平的提升。


2)虚实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外延实体实践教学环节,开发和开拓虚拟实验教学平台,打破实体空间局限,解决高致病、高精度、高成本临床实验的问题,引入国际前沿理念和技术,实现虚实结合的实践教学环境。


(五)师资队伍

1.专业负责人介绍

邓小燕,教授/主任技师,执业医师,博士生导师,广州医科大学金域检验学院副院长,1995届校友。广州医科大学医学检验技术国家一流本科专业负责人,国家一流课程负责人,国家现代产业学院主要负责人,广东省特支计划教学名师,广东省一流课程和在线开放课程负责人,广东省思政教学团队负责人,广东省本科高校医学技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华临床实验室管理电子杂志》编辑部主任。

2.专业师资队伍介绍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师团队是广东省教学团队,是一支专兼结合的由高校、医院和企业共同组成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共有125名教师(含企业教师72人),生师比为3.8:1,能较好的满足本科人才培养的要求。教师结构较合理,高级职称教师共计61人,占比48.8%(正高职称35人,占比28%、副高26人,占比20.8%);学历结构水平较高,博士研究生39人,占比31.2%,硕士研究生54人,占比43.2%。现有博士生导师16人,硕士生导师35人。学院注重教师培养和发展,2022年获批广州市教师发展分中心。秉承“领军型人才引领,骨干人才支撑,后备人才保障”,2023年新增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人,2人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1人入围终身科学影响力榜单,新增中华医学杂志编委和中华中医药学会全国会员代表各1人,具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学院拥有市级及以上教学名师16人次,其中长江学者特岗教授2人,国家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1人、首批国家健康科普专家1人、国家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1人、成功创业女科学企业家1人、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1人、珠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广东省特支计划教学名师1人、广东省医学领军人才1人、广东省杰出青年医学人才5人、广东省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

9 教学名师


专业教师授课水平较高,学校督导、学院督导和学生评分均在90分以上,评价等级为优秀。学校督导听课覆盖全校各专业,学院督导听课覆盖专业全部课程,学院每年组织师生进行不同层次的评教评学活动5~10次,从在校生、实习生、毕业生、创新班、方向班等不同群体开展专项评教评学活动,保证学生参与教学评价率为100%。


(六)教学条件

1.教学设施资源

专业现有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广东省实验教学中心1个,智慧教室3间、院内设有教学实验室6间,数码互动实验室2间,科研室4间、精密仪器室1间、显微镜室1间、试剂室1间,总面积约1500㎡;生物岛院区新技术应用教学实验室1600㎡,合计3100㎡。目前拥有倒置荧光显微镜、流式细胞仪、第二代测序仪等教学和科研仪器设备,价值2000多万。同时依托呼吸疾病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广州实验室、国家现代产业学院等多个国家级平台,配备有完善的教学资源。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师团队是广东省教学团队,是一支专兼结合的由高校、医院和企业共同组成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共有125名教师(含企业教师72人),生师比为3.8:1,能较好的满足本科人才培养的要求。教师结构较合理,高级职称教师共计61人,占比48.8%(正高职称35人,占比28%、副高26人,占比20.8%);学历结构水平较高,博士研究生39人,占比31.2%,硕士研究生54人,占比43.2%。现有博士生导师16人,硕士生导师35人。学院注重教师培养和发展,2022年获批广州市教师发展分中心。秉承“领军型人才引领,骨干人才支撑,后备人才保障”,2023年新增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人,2人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1人入围终身科学影响力榜单,新增中华医学杂志编委和中华中医药学会全国会员代表各1人,具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学院拥有市级及以上教学名师16人次,其中长江学者特岗教授2人,国家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1人、首批国家健康科普专家1人、国家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1人、成功创业女科学企业家1人、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1人、珠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广东省特支计划教学名师1人、广东省医学领军人才1人、广东省杰出青年医学人才5人、广东省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

专业教师授课水平较高,学校督导、学院督导和学生评分均在90分以上,评价等级为优秀。学校督导听课覆盖全校各专业,学院督导听课覆盖专业全部课程,学院每年组织师生进行不同层次的评教评学活动5~10次,从在校生、实习生、毕业生、创新班、方向班等不同群体开展专项评教评学活动,保证学生参与教学评价率为100%。


2.实习基地资源

专业共有22家临床实习基地,基本覆盖了广州市内的三甲医院,实习基地资质经过严格审核把关,符合学校对临床实习教学基地的教学要求。根据医学检验技术人才培养和实习基地优势特点开展8+1+1的实习培训模式(8个常规专业亚专科实习+1个方向选修实习+1套毕业论文实训)。


3.医学检验技术创新联合实验室

以产教融合为切入点,联合学校与广州金域医学检验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共建医学检验技术创新联合实验室平台,并获批广东省校企联合实验室和广东省科产教融合实践教学基地。平台贯彻“基础-临床-产业”的科产教融合发展理念,瞄准高校产学研转化能力不足,链接上游基础科学研究和下游新兴产业产能转化,拥有呼吸系统疾病与感染性疾病研究、免疫研究、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开发和肿瘤研究等多个平台,杨子峰教授主持的《呼吸系统疾病人工智能医疗器械数据库》项目入选全国人工智能医疗器械创新任务“揭榜单位”,开展多技术平台一体化建设,聚焦提高疾病诊断效率,实现疾病早期快速诊断和干预的技术全链条。

4.社会资源

2019年起,专业所在学院承办中华医学会《中华临床实验室管理电子杂志》,由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负责人邓小燕担任编辑部主任,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教研室寇晓霞担任编辑部副主任,围绕临床医学实验室管理各方面的切实有用的研究成果、经验、制度规范,为学院师生搭建一个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

10 承办《中华临床实验室管理电子杂志》


社会捐赠方面学院获得金域医学集团梁耀铭董事长个人捐赠200万元、校友捐赠112778.76元、迈瑞公司捐赠30万元、北京乐普诊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向学院捐赠了价值160万的8台血栓弹力图仪,用于学生奖学金和教学资源建设。学校还设有金域奖学金、罗氏奖学金、红日南山奖学金和扬子江奖学金等学生奖学金,其中金域奖学金设有金域检验学院专项,社会捐赠学生受益面达到100%。

11 金域医学集团梁耀铭宫雅南伉俪捐赠仪式


二、 其他专业相关的重要信息

(一)专业特色与优势

1.打通平台,发挥企业重要主体作用:对接行业需求,对标行业标准,校企直联办学,金域医学董事长直接担任学院院长,企业和学校分设副院长,企业全方位参与办学全过程。


2.引育并举,打造高水平双师型队伍:依托中国医检界“最强大脑”——金域医学学术委员会,创新设置校企教师互聘制度,探索人才双向流动机制,校企师资联合开展授课、科技创新研究,打造教学-科研共成长,教学-临床和教学-产业双优的双师型高水平师资团队。


3.聚焦融合,打造特色育人模式:贯彻“大健康、新医科”理念,以疾病诊断和健康服务为中心,共定专业人才培养标准与方案;开设1个创新班和“形态学”和“新技术应用”两个亚方向。培养具有科研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医学检验形态专门人才,培养具有精准医检能力的技术专门人才。


4.发挥专业影响力,编写规划和特色教材:发挥教材编写优势,支持教师参与教材编写,自学院2013年成立以来教师参与教材编写56部,其中规划教材32部(主编4部,副主编8部)、其他教材24部(主编15部,副主编1部)。依托产教融合平台优势,致力于前沿课程开发,共建人工智能、精准检验和转化医学等10门特色产教融合课程,并主编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临床色谱质谱检验技术》、《临床基因组学检验》、专业系列岗位知识与技能产教融合特色教材5本。

12部分主编规划、特色教材


13 部分副主编、参编教材


5.集聚资源,激发产教融合办学活力:统筹校-企-院优质教学资源,整合广东省医学检验实验教学中心、企业新技术应用中心、企业研发中心、企业质量管理中心等平台,合作共建8个新技术应用实践平台和2个经验性实践平台;构建综合实验、方向实践、临床实践、方向实习四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打破传统实习模式,专设创新科研实践、形态学或新技术应用实习周,助力精准诊疗技术实践。

6.着眼创新,构建链条式创新班体系:围绕产业技术创新关键问题,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基因检测技术应用示范中心、国家检测技术与服务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等11个国家级平台、8个省级研发实践平台;全国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梁耀铭院长带领组建创新创业导师团队,依托产业学院强大科技转化能力,开展每年招生2人的“2+2+2+2”链条递进式培养,让学生深入产业创新实践。

14 多元化实践平台

(二)办学成果展示

1.南山精神引领校企协同创新获国家教学成果奖

2018~2023年期间,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广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南山精神”引领的“三化三合三体系”卓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南山精神”引领的卓越医学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项目、“统筹实验班”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均获得广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专业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校企合作育人模式分别获得广东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15 教学成果奖证书及发文

2.专业和团队建设水平提升

夯实专业内涵建设,构建优质专业教学体系,专业办学水平获得专家认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2020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专业全国排名稳步提升。不断提升专业课程水平,现有国家一流课程5门、省级课程24门次,其中省级一流课程19门,省级在线开放课程2门。专业教学团队被评为省、市级教学团队和省级课程思政示范团队。专业办学学院2021年获评首批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


3.培养的毕业生使命担当,贡献防疫“广东”力量

面对2020年突发的新冠疫情,广州医科大学金域检验学院师生迅速反应、高效应对、为广东省和全国抗疫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全院师生逾百人驰援广东省和全国抗疫,进入“猎鹰号”开展核酸检测,将检测结果时间提升到3小时内出结果,创造了“广东速度”。

16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钟南山院士与学院师生在“猎鹰号”

7D359

17 校友驰援北京、香港抗疫

4.学生发展素质优,毕业生质量高

近年来,在校生参加各类竞赛获得较好成绩,获得各级各类奖项百余项。其中学科类竞赛获得“挑战杯”等国家级奖项18项、省部级奖15项,获得“立志∙修身∙博学报国”等省部级人文素养类奖项10余项,获得“国际标准舞全国锦标赛”等国家级体能素养类奖项6项,省部级奖4项。

专业注重学生国际视野培养,开设“剑桥大学”国际课程,香港理工大学交换生等举办国际教育周的活动,结合创新班导师组织学生开展国际学术研讨会活动,学生国际化视野培养率超过25%。

毕业班质量高,四级累计通过率为97.6%,六级累计通过率57%,历届毕业生就业率超过98%,学生从事工作专业相关度超过98%,根据最新数据显示,2023届升学率超过53%。


咨询地点:广州市番禺区新造镇新造路1号广州医科大学立信苑A栋222

咨询电话:020-37103483(8:30-12:00、14:00-17:00)

咨询邮箱:zs8134@126.com

招生QQ群:85559574(总群)

                   786609217(广东)

                   366648132 (重庆、贵州、甘肃、云南、青海、新疆)

                   781620114  (湖南、湖北、广西、江西、福建、海南)

                   182883462(浙江、安徽、上海、河南、山西、内蒙古)

                   487984601(港澳台地区)


 广州医科大学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