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专业定位
倡导“高教学水平;精物理治疗;循质量标准;融人文关怀”办学理念,培养具有扎实循证实践技能、特色中西医物理治疗、前沿国际视野的卓越人才,建设国内一流康复物理治疗专业,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健康卫生事业。
二、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康复物理治疗事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人文情怀、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物理治疗师人才。以现代康复物理治疗为主线,融入中国传统岭南文化,弘扬独具岭南特色的传统康复技术,培养精通中西医物理治疗的复合型治疗师。毕业生能够胜任康复物理治疗相关的临床、教学及科研等相关工作。
三、培养规格
(一) 学制学分
1.标准学制:四年。
2.毕业要求:符合学校学籍管理规定的毕业要求,并且获得毕业最低要求179学分,其中必修90学分,选修89学分。
毕业考核模式
1.毕业实习结束前:临床实践操作。
2.毕业实习考评:达到本专业培养目标,完成各实习教学环节,考核合格,修满规定学分。
3.毕业科研训练:毕业前要求完成一篇科研训练论文。
4.学位授予:符合教育部和我校有关学位授予规定者,经我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通过,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二) 知识、能力与素养要求
专业知识要求:
1.掌握物理治疗的基本定义与理念,掌握物理治疗的诊疗过程。
2.掌握临床医学学科,如药理、外科、内科、诊断、生理、病理、骨科等相关基本知识。
3.掌握与康复医学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基本知识和科学方法;掌握必要的基础以及专业相关的临床医学知识和基本技能。
4.掌握物理治疗师基本专业知识,如肌肉骨骼系统、心肺系统、神经系统等各方面疾病以及病理生理。
5.掌握物理治疗循证实践、科研思路的基本知识与理念。
6.掌握物理治疗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常用模式、基本评定方法、评定内容和治疗方法,如运动疗法(有氧运动、PNF、Bobath疗法等)、手法治疗(麦肯基、Maitland手法、Mulligan手法、牵伸等)、物理因子治疗(超声波疗法、神经肌肉电刺激、冲击波疗法、热疗等)以及牵引、悬吊、辅具等相关物理治疗知识。
7.掌握物理治疗相关的心理、伦理道德、法律知识等基本概念。
8.掌握物理治疗专业的就业前景和国内外发展的整体趋势。
专业能力要求:
1.掌握SOAP模式、ICF模式并应用其对患者进行问诊、检查、评估分析,做出临床诊断、功能诊断以及预后判断。
2.能结合患者、患者家庭成员、护理人员以及其他专业人士需求及意见,考虑经济、家庭背景、心理等因素,共同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以达到患者最大的治疗目标。
3.掌握现代物理治疗技术,将手法、运动和物理因子疗法应用于临床常见疾病所致的功能障碍,并进行评估反馈,合理更改治疗计划,对其进行物理治疗宣传教育。
4.了解患者总体情况,对于不适合物理治疗的患者进行恰当的转诊意见指导。
5.掌握物理治疗循证实践,并应用最新的高级别证据的技术和方法解决问题。
6.成为合格的专业人士,能整合并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达到基本的物理治疗师准入标准。
7.能到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康复中心(康复医院)从事物理治疗师技术工作,能到疗养院、保健中心、体育医院或运动队医务室、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等单位从事物理治疗临床、科研及教学工作。
专业素质要求:
1.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有社会责任感。
2.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培养自主学习与终身学习能力,成为终身学习者。
3.尊重他人,尊重患者或顾客隐私,具备有效的沟通能力。
4.具有团队协作的科研精神,能成为多学科研究发展的贡献者。
5.具有创新意识、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和科学态度,能对事物作出正确的认识、批判。
6.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和道德伦理观。
7.具有国际视野,了解世界物理治疗的最新发展。
四、课程体系
专业课程体系依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世界物理治疗联盟(WPT)物理治疗师教育标准》设置,立足我校“双一流”高校建设目标,积极打造融合国情、校情和专业特点,并与WPT国际教育标准相符合的“一课一特色”。课程体系以“平台+模块”的模式设置,平台包括通识平台、专业平台、实践平台和创新与个性发展平台。不同平台、模块实现学科交叉、交织融合,逐年深入并聚焦专业实践技能与专业素养教育,实现教育全过程、全员、全方位育人课程体系,扎实推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平台 | 必修 | 选修 | 学分合计 | 平台学分所占百分比 |
学分 | 百分比 | 学分 | 百分比 |
通识平台 | 31.5 | 64.29% | 17.5 | 35.71% | 49 | 28.08% |
专业平台 | 23.5 | 28.83% | 58 | 71.17% | 81.5 | 46.70% |
实践平台 | 32 | 94.12% | 2 | 5.88% | 34 | 19.49% |
创新与个性发展平台 | 0 | 0% | 10 | 100% | 10 | 5.73% |
小计 | 87 | 49.86% | 87.5 | 50.14% | 174.5 | 100% |
课程体系以“平台+模块”的模式设置,平台包括通识平台、专业平台、实践平台和创新与个性发展平台。通识平台包括思想政治与哲学类课程、语言文学与艺术类课程、生命健康与社会类课程、自然科学与方法论类课程;专业平台包括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主干学科有基础学科、临床学科、物理治疗学。核心课程包括康复医学导论、物理治疗概述、功能解剖学、手法治疗学、物理因子疗法、成人神经疾病物理治疗学、骨科疾病物理治疗学、综合疾病物理治疗学、小儿神经疾病物理治疗学等;实践平台包括社会实践和专业实践,专业实践除了各门专业课的实践类章节外,最后一年安排学生进行康复医学科临床(病房、门诊)实习、肌肉骨骼疾病物理治疗实习、神经系统疾病物理治疗实习、小儿神经系统疾病物理治疗实习、心肺疾病物理治疗实习、言语及吞咽治疗实习、传统康复治疗实习和社区/家居康复等;创新与个性发展平台包括创新创业类课程、荣誉课程和素质拓展模块。
五、师资队伍
本专业共有专职教师14名,其中高级职称9名,中级职称3名,初级职称2名;康复物理治疗相关学科教育背景教师7名,其他学科背景教师7名。
六、教学条件
1.教学场所及教学实验室
学校设有越秀校区和番禺校区,公共多媒体教室112间,全部教室安装多媒体设备,学生宿舍15.63万㎡,教学实验中心14个(共303间);建有国家级、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各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2个。学校图书阅览座位2872个,中外文纸质图书达到112万册,中外文数据库百余个,有效地满足师生的文献信息需求。学校体育馆和田径场,室内外运动场地总面积3.68万㎡,体育设施种类齐全,可充分满足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需求。
学院教学空间适当且方便使用,包括3间学生理论课教室(座位数260个),5间康复物理治疗验室(总面积约635㎡,包括功能解剖学实验室、物理因子疗法实验室、肌肉骨骼疾病康复实验室、神经疾病物理治疗实验室、心肺康复实验室、儿童康复实验室和中医传统康复实验室,实验室具备解剖模型、辅助设备和其他康复物理治疗评估和训练设备、工具等;拥有一间713㎡临床技能培训中心,用于学生开展实践技能培训;上述课室和实验室均具备数字化智能教学设备,适应新时代教学环境与要求,同时,实验室具有各类高新设备,配备了导航经颅磁刺激治疗仪系统、Pro-kin平衡训练系统、三维步态评估与分析系统、等速肌力测试训练系统等专业前沿技术设备,为专业本科实验教学提供有力保障。此外,还拥有1间图书馆,饭堂,60间学生宿舍,2间教师办公室,3间共用的会议室及接待室。
实验室名称 | 面积 | 设备 | 图示 |
神经疾病物理治疗 | 130㎡ | 具备反重力跑台、意大利平衡测试及训练系统等 |
|
心肺康复实验室 | 100㎡ | 具备运动心肺测试系统、心肺康复训练系统等 | |
肌肉骨骼疾病康复实验室及物理因子实验室 | 200㎡ | 具备太空舱脊柱减压系统、体外冲击波疼痛治疗系统、阿基米德悬吊系统等 | |
儿童康复实验室 | 65㎡ | 儿童康复训练屋等 |
|
中医传统康复实验室 | 140㎡ | 针灸模型等 | |
临床技能培训中心 | 713㎡ | 包含标准化病人室、TBL教室等,具备成人心肺复苏模型、高端分娩模拟人、成人气管插管模型等 |
|
Pro-kin平衡系统
2.实习基地
目前专业的实习基地共有14个,包括同济大学附属阳光康复中心、广东省工伤康复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和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学等。
七、培养成效
2016年首次在广东省开拓康复物理治疗专业本科教学,成为全国第七家通过教育部审批设置康复物理治疗专业的高等院校,在2023年中国软科大学专业全国排名第二(居华南地区之首);已构建符合国家标准与国际标准教学质量的特色课程体系(含心肺、肌肉骨骼和神经康复物理治疗核心课程);康复治疗学(含物理治疗专业方向)荣获广东省特色专业。2022年,康复物理治疗获省一流专业建设点。目前为止,学生在校期间在各级科技、创新、文体比赛中,获得29项省级或以上奖项和83项市级、校级奖项;各类立项课题37项;发表论文5篇(3篇为SCI论文),专利5项。近3年毕业生在春运志愿服务、疫情防控志愿服务、社区老人志愿服务、马拉松赛医疗保障服务中表现突出,共累及超过100人参与志愿服务,时长超过5000h,充分体现学生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怀。
近5届毕业生考研率大幅度提升,康复物理治疗方向毕业生2015级考研率为12.70%,2016级考研率为14.29%,2017级考研率为9.84%,2018级考研率为12.7%,2019级考研率为14.29%;境内升学人数62人(其中有就读于北京大学医学院、首都医科大学、南方医科大学、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等知名高校),境外升学人数14人(其中有就读于香港理工大学、悉尼大学、英国卡迪夫大学等国际物理治疗排名靠前的院校)。毕业生就业率均达到95%以上,进入医院事业单位岗位、康复机构或高等院校(大部分位于珠三角地区)工作。第三方调查机构对我校《毕业生养质量中期评价报告》显示,就业专业对口度96.15%,近三年就业率为95%~100%,初次就业满意度高(76.92%),工作一年后平均月薪居行业中上水平;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专业知识、职业能力、职业态度和综合素质等方面较满意。
历史沿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