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专业基本信息
(一)专业定位
预防医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在医学领域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我校预防医学专业成立于2004年,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拥有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公共卫生硕士(MPH)专业学位授权点。
本专业秉承“南山精神”,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坚持“服务行业,服务地方,追求卓越”理念,重课堂、重实践、重创新,加强人文教育与思政教育、加强与公共卫生行业深度合作,加强职业规划指导、加强综合能力的培养,着力培养健康中国需要的防治结合型高素质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培养目标
以“勇于担当的家国情怀、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追求卓越的人生态度”的“南山精神”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价值取向,将立德树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专业人才培养始终,培养适应国家和区域公共卫生与疾病防治发展需要,具有人文情怀和“南山精神”,具备扎实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较强的科研创新、社会实践、卫生应急处置能力和国际视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防治结合型高素质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毕业生能够在疾病预防与控制机构、卫生行政部门、职业病防治机构、卫生服务机构、医学高等院校或科研机构、应急管理部门与健康产业相关的大中型企业等从事疾病预防与控制、卫生检验与检疫、职业病防治、卫生监督与管理、卫生保健与健康促进、预防医学教学和科研等相关工作。
(三)培养规格
1.学制学分
标准学制五年,毕业最低要求240学分,其中必修187.5学分,限选24.5学分,选修18学分,创新与个性发展平台10学分。颁发预防医学专业本科毕业证书,授予医学学士学位。
2.专业基本知识要求
(1)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医学人文、社会学、法学、管理学、伦理学和心理学的基本知识。
(2)掌握正常的人体结构和功能,了解维持机体平衡的生理学和生物化学机制;掌握遗传和环境因素对机体的作用和机制;了解人类生命周期的生理、心理和行为特点及其对健康的影响;掌握机体结构和功能在疾病状态的异常改变。
(3)掌握临床医学的基本知识和常见病的发病原因、发生机制及诊断和防治原则,掌握重大传染病的诊断、治疗和疫情防控措施。
(4)掌握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的科学研究方法进行研究设计、实施、质量控制与评价。
(5)掌握调查研究影响人群健康的各种因素、数据信息的收集与处理,以及发现疾病流行规律、制定预防疾病及增进人群健康的策略与措施的理论和方法。
(6)掌握在预防疾病与伤害,以及促进个人、家庭和社区健康过程中采取的行动。
(7)掌握疾病预防与公共卫生领域各项检验、检测和测量方法的要求、基本原理和质量控制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并了解其发展趋势。
(8)掌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危机的基本知识和处置原则,了解卫生监督执法工作的基本知识和处置原则。
(9)熟悉现代健康观和生态健康模式,认识自然和社会因素、心理和行为因素与人群健康的关系,了解健康的社会决定因素。
(10)熟悉公共卫生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
(11)熟悉一门外国语,能应用其进行较流畅的沟通交流。
(12)了解国家卫生工作方针、政策、法规和标准。了解公共卫生系统和掌握公共卫生系统和医疗机构及其运行机制,以及公共卫生服务管理的基本原则;了解分析与评估卫生资源配置、卫生服务公平和效率的基本知识;了解卫生政策分析和评估的基本知识。
(13)了解全球公共卫生状况,了解各类国家卫生组织和著名非政府组织的工作领域及其作用。
(14)了解妇幼、青少年、老年等特殊人群,职业人群和流动人口的卫生问题与卫生保健需求。
3.专业能力要求
(1)具有流行病学调查、监测和分析归纳疾病、公共卫生事件及其影响因素的分布特征,诊断公共卫生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和实施公共卫生干预计划及评估干预效果的基本能力。
(2)具备识别、应对、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初步能力,熟悉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基本处置原则。
(3)具备执行卫生监督执法任务的基本能力。
(4)能够熟练使用公共卫生检测常用仪器和设备。具有自主设计实验以帮助解决公共卫生问题的能力。
(5)具备现场工作基本技能,能够正确开展采样和处理,能够应用实验室主要检测技术熟练开展分析测试、数据整理分析和判断,得出科学合理的结论。
(6)具备对常见病、多发病与危及生命的紧急情况的临床识别能力,并掌握基本处置原则。
(7)能够开展社区公共卫生服务,能够对病人和公众进行健康生活方式、疾病预防等宣传教育工作。
(8)具备与政府部门、相关组织、媒体、公众、同事及其他卫生专业人员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的基本技能。具有团队精神,具备与他人协作以及动员和组织相关资源开展工作和完成任务的能力。
(9)具备创新精神,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
(10)掌握科技论文写作的基本特点、要素和方法。掌握本专业需要的计算机应用技术。
(11)具有行政管理基础和专业实验室管理能力,良好的行文能力,能够运用办公软件开展工作计划、报告、报表的编制和文案撰写与管理等。
(12)具有较强的专业外语应用能力。
4.专业素质要求
(1)具有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道德观念、伦理观和法制观。
(2)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3)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服务意识。
(4)热爱公共卫生事业,珍视生命,关爱服务对象,具有人道主义精神;将维护人群的健康利益作为自己的职业责任。具有与政府部门、服务对象或公众进行交流的意识,使他们充分参与和配合工作。
(5)实事求是,文明礼貌,尊重同事,有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合作开展卫生服务工作的观念。遵守学术道德规范。
(6)具备勤奋好学、开拓进取、追求真理、追求卓越的精神,注重获取知识与能力两方面的培养,具有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
(7)正确对待在校学习与终身学习的关系,用批判的精神认识当前知识和技术的局限性,具有创新意识,加强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8)具有健康的体魄和健全的心理。
(9)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公关能力和危机管理能力。
(四)课程体系
本专业课程体系包括通识平台、专业平台、实践平台、创新与个性发展平台四个模块。主干学科为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核心课程为人体解剖学、病理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原生物学、医学遗传学、医学免疫学、临床诊断学、实验诊断学、内科学、传染病学、卫生统计学、流行病学、卫生化学、卫生毒理学、环境卫生学、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公共卫生应急、预防医学技能实践、卫生监督与卫生法学、儿童少年卫生学、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学、卫生事业管理学、卫生经济学、社会医学、医学伦理学、妇幼保健学。
重视实践教学,以进阶实验课程体系、虚拟仿真训练体系、实习实训实践体系三个体系增强学生实践能力,抓好“实验”、“实训”、“实习”三个关键环节。改造更新实验室设备,开放实验室,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例,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和设计实验,增加动手能力,最大程度的提到学生科研素养。构建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增加实习前后培训和考核机制,定期开展实习单位巡点工作,建立实习单位和学生反馈网。
(五)师资队伍
1.基本情况
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41人,其中教授18人,副教授8人,讲师15人,博士生导师7人,硕士生导师22人。教师队伍中,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专家、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基金委二审专家、广东省“千百十”人才工程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培养人才、省级教学名师、广州市“121人才梯队工程”人才等高层次人才多名。以蒋义国教授为负责人的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教师团队入选教育部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毒理学科在国内和国际均具有一定地位和影响力,教师兼任有国际毒理学权威杂志Toxicological Sciences副主编、亚洲毒理学会理事(中国仅5位理事)、中国毒理学会理事、中国毒理学会工业毒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理事、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致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学术职务。拥有省级教学名师、省市校各级本科教学团队等优秀师资,主编、参编本科和研究生规划教材数十部,建设有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卫生应急》,以及《卫生毒理学》、《环境卫生学》、《卫生统计学》、《预防医学》等广东省一流本科课程或精品类课程。
2.知名教师展示

邬堂春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医科大学南山学者特聘一级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院长,兼任中国医师协会副会长兼公共卫生分会会长,教育部环境与健康重点实验室主任,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等杂志编委,曾任国际细胞应激学会主席。长期从事空气污染与健康的研究,在揭示空气污染病因、阐明发病机制和制定预防对策等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运用大样本、高质量的前瞻性队列,破解了矽尘暴露致肺癌和冠心病死亡增加的世界难题,为国际癌症研究机构认定矽尘为肺致癌物提供了高级别证据,促进了中美等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的重大修订,成效显著;揭示了家用固体燃料产生的室内空气污染是居民过早死亡的重大病因,提出改用清洁能源和有效通风的预防措施,改变了中国乃至世界的预防对策;深入研究了空气污染致心肺损害的主要成分和作用机制,为制订环境质量标准和高效精准预防提供了新证据。在JAMA、Nature等发表论文400余篇,获国家自然科学、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各1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

蒋义国教授,公共卫生学院院长,预防医学专业负责人,博士生导师,二级教授,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负责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专家,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广东省高校环境致癌重点实验室负责人,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环境污染与呼吸疾病研究方向带头人。主要从事环境化学致癌、分子毒理、肿瘤分子病因等方面的研究,作为负责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0项,其中重点项目2项。近年来,在环境化学致癌和机体毒性作用的非编码RNA机制和标志物研究上进行了许多创新性工作,在Molecular Cancer、Advanced Science、Oncogene、Archives of Toxicology、Carcinogenesis、Toxicological Sciences等国际知名杂志上发表相关SCI论文60余篇。任国际毒理学权威杂志Toxicological Sciences副主编。培养了博士后及博士、硕士研究生60余名。代表性成果“化学致癌的非编码RNA机制研究” 获得2019年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和广东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主编和参编研究生规范教材《分子毒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等教材和专著十余部。牵头创建了中国毒理学会表观遗传毒理专业委员会,任主任委员,推动了我国表观遗传毒理学的发展,荣获中国毒理学杰出贡献奖。
吕嘉春教授,博士生导师,二级教授,为广东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南山学者”杰出人才、广东省“千百十人才工程”省级重点培养人才、广州市优秀专家、广州市“121人才梯队工程”后备人才、广州市“岭南英杰工程”后备人才、“羊城学者”首席科学家,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医学科学部二审专家、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病因学专业委员会常委、广东省抗癌协会肿瘤流行病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流行病学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循证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等,担任Cancer Medicine等10本英文杂志和6本中文杂志的编委。主要研究肺癌与COPD等呼吸系统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和分子易感机制。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项,研究成果以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在American Journal of Respiratory and Critical Care Medicine、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Clinical Cancer Research、Molecular Cancer等国际著名刊物发表论文65篇,其中影响因子大于10分论文6篇,ESI高被引用论文3篇。独立出版《肺癌分子流行病学》专著,主编《预防医学》教材。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获教育部自然科学成果二等奖(2018年)、江苏省科技成果三等奖(2019年)。
(六)教学条件
预防医学专业具有布局合理、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功能齐全的教学实验室体系,拥有包括省级全科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在内的各级各类优质实验实践平台,以及包括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国家级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同时纳入三十余所专业及临床实习基地,共同构建了本专业实践教学基地体系,其丰富的临床教学资源及优质的临床师资,为预防医学专业学生临床理论和实践操作提供了更具专业化的指导坚实的后盾,实现了促进了预防医学与临床的有机深度融合,培养满足了国家和社会需求的现代化复合型和实用性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的需求。

二、其他专业相关的重要信息
(一)专业特色
专业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建立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以社区为导向培养具有较强应用能力的预防医学人才”模式中取得显著成效,先后荣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广东省科学技术二等奖、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等多个奖项;目前,专业与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联合共建预防医学“卫生应急特色班”,推行本科生双导师制、专业课程融合模块化改革、与地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深度联合办学、加强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等人才培养举措,开创了预防医学人才培养的新模式。预防医学应届毕业生公卫执业医师考试通过率2021-2023年连续3年全省排名第一,其中2023年通过率达91.43%,进入全国前5名。

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与地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深度联合办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