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院概况
广州医科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联合生命科学学院(GMU-GIBH Joint School of Life Sciences,下称“广医-广州生物院联合生科院”)成立于2016年7月26日,由广州医科大学与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下称“广州生物院”)联合组建,是一所融合医理工、协同校院企、构建有本-硕-博-博后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的学院。
学院汇集多方办学资源、凝聚雄厚师资力量,拥有一批国家重点研发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国家优秀青年、国家高层次人才海外项目获得者、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广东省杰出青年、珠江学者等高层次人才。现有教职员工138人,具有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达98.38%。
学院以培养具有南山精神、扎实学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举,科学素养和国际视野兼备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为目标,不断提升办学条件,建有教育部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广东省拔尖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省级生物学实验中心、省级优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并与多所知名研究所、企业等合作建设实习基地。获得一批省级一流本科课程、研究生课程及市级精品课程。

二、招生专业
生物技术专业是学院唯一开设的本科专业,包括再生医学、医药应用、精准医疗和呼吸病学等4个方向。
三、学科优势
学院以生物学学科为依托,以攻克重大疾病预防和诊治的关键技术为核心,着重建设“一平台,三方向”,即“生物信息中心”一个公共数据处理平台,“细胞命运调控与疾病”、“基于生物大分子开展的生物治疗”、“生物信息学与精准医疗”三个研究方向。建有生物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生物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及生物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招收博士生92人,硕士生285人。70%生物学学位点人员参与生物技术本科生授课和担任本科生导师。拥有广州市重点学科及粤港澳高校联合实验室。学院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推动生物学学科的国际国内影响力持续上升。生物学学科在2024年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跃升至全球第211位,位居全国独立建制的医科院校第2名,国内高校(不含港澳台)排名第16名。同时,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微生物学3个学科均进入了ESI全球前5%。
四、科研创新
近三年学院承担国家级、省部级、市厅级等纵向科研项目100多项,科研经费5000多万元,其中科技部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余项,经费3000多万元;国内外杂志上发表科研论文200多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50多篇(包括Cell正刊);获授权专利36项,其中发明专利30项,实用新型6项;获得广东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广东省精准医学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第一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优胜奖1项。
五、人才培养
学院瞄准国家生物医药发展前沿和粤港澳大湾区生物产业特色,实施导师制下的“2+2”培养模式,呼吸疾病全国重点实验室赵金存主任担任专业负责人,特聘广州生物院研究员及其团队负责“卓越班”人才培养,协同呼吸疾病全国重点实验室开展“英才班”人才培养。新获批广东省生物科学拔尖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在与广州生物院、呼吸疾病全国重点实验室、广州实验室等国际一流研究院联合办学(卓越班、英才班)的基础上,从2025年起实施“4+X”本硕博贯通培养模式。此外,与英国牛津大学、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等国际知名高校联合开设国际化课程,同时与广州金墁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广州百暨基因科技有限公司、惠正奇医药(广州)有限公司、深圳市济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
近三年,学院获批省虚拟教研室1个,省级本科一流课程5门,省研究生示范课程1门,省部级教研课题9项,省级以上教学奖励6项,共发表 14 篇教学论文。教师指导学生在“挑战杯”等课外学术科技竞赛(含学科竞赛)获得奖项共34项,其中国家级10项,省级14项。学生申请课外科研项目中包括国家级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等17项,省级项目29项,校级和院级等项目共63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
六、毕业去向
1、升学深造,在生物技术相关专业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2024届毕业生考研升学率为66%,其中双一流高校录取率为80.4%。
2、进入高等医学院校、科研机构单位从事教学或研究工作;进入医疗、制药、食品等生物高新技术领域企业从事生物信息处理、产品开发和应用、生产和管理等相关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