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校代码:10570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专业 » 学院 » 正文
学院

儿科学院

发布日期:2024-06-15

一、学院概况

学校2016年依托附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以下简称“妇儿中心”)成立儿科学院,开设儿科学专业,是国内首批招收儿科学专业的8所院校之一,拥有儿科学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专业获得了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广东省特色专业。

基本情况

妇儿中心是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中南区域),国家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试点医院及广东省高水平医院第二批重点建设医院。连续11年进入复旦大学医院排行榜中综合排名百强,儿外科位列全国第4、儿内科位列全国第6。在市区已运营5个院区,核定床位数2400张,另有2个院区在建,同时与柳州市共建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柳州医院。

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拥有教育部儿科学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临床医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儿科学专业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委员,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分会候任会长,中华医学会罕见病分会副主任委员,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长江学者、珠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自然优秀青年项目获得者,国家引进专家等大批高层次人才。

专业课程资源丰富,建有广东省一流本科课程《儿科综合医学PBL课程》以及《儿科学》、《儿科临床技能操作》等优质课程资源。学科实力雄厚,专业拥有 4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和8个广东省临床重点专科。学院拥有国际标准的百万级生物自动化库,儿科研究所和优生围产研究所,广东省儿童早期发展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儿童健康与疾病临床研究中心,广东省结构性出生缺陷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和全世界规模最大之一的妇幼队列研究平台。在出生队列、儿童专病队列、生物样本库建设以及儿科医疗健康大数据整合利用、儿童重大疾病相关防控战略研究等方面处于国际一流、国内领先水平。

学科建设

儿科学专业分别获批2020年度广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1年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儿科综合医学PBL课程》被评为2020年度省级一流本科课程。正式迈入省“双万计划”行列,致力于培养一大批具有引领未来发展能力的儿科卓越人才。

科教成果

2020年11月,由市妇儿医疗中心承办的“2020年广东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妇儿专业临床技能竞赛”中,我院荣获团体一等奖及特殊贡献奖,两位参赛学员获得个人一等奖。我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儿科专业基地和妇产科专业基地被广州市医师协会评为2020年度广州市“优秀住培专业基地”。

2019年,有两项研究成果入选中国医学科学院公布的“2019年度中国医学重大进展”,其中“发现胞内第二信使环状单磷酸腺苷缺乏导致的肠道免疫微环境紊乱是儿童结肠炎及炎症性肠病的共性发病机制”入选临床医学重大进展,“基于病历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辅助诊断应用”入选中国生物医学工程与信息学重大进展。2020年,我院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项,2021年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两项。

信息化与人工智能

中心充分利用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技术大力推动智慧医院建设,积极发展“互联网”+医疗。通过了国家电子病历评级七级评审、国家医疗健康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五级乙等评审,是国内首家推行移动挂号、非急诊挂号全面预约和“先诊疗后付费”的智慧型医院,获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和《人民日报》报道,被评为2015-2017年全国优质服务发挥信息优势示范医院。

国际合作

市妇儿医疗中心注重国际交流合作,先后与美国波士顿儿童医院、费城儿童医院、辛辛那提儿童医院、堪萨斯儿童慈善医院等国际一流儿童医院缔结了姐妹医院,在诊疗技术交流、特殊病例诊治、儿科人才培养、儿童健康研究等方面搭建了重要平台。

二、招生专业

学校于2016年依托附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成立儿科学院,开设儿科学专业,是国内首批招收儿科学专业的8所院校之一,拥有儿科学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现有师资队伍中,教授、副教授占77%,硕士47%,博士43%;已有139名老师取得高校教师资格证;拥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人,“珠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广东省特支计划-科技创新青年拔尖人才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获得者2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1人、“珠江人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人、“特支计划”科技创新青年拔尖人才1人、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省医学领军人才2人,省杰出青年医学人才10人、“岭南英杰工程”后备人才3人、广州市高层次人才49人、广州市高层次卫生人才37人。中华医学会全国小儿外科分会候任主任委员1人,广东省本科高校临床医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儿科学专业分委员会顾问1人、委员(行业专家)1人。

三、学科优势

依托于校级儿科学教学团队,专业先后建设了《儿科学》、《儿科临床技能操作》等优质课程资源,其中《儿科学》省级专业在线开放课程已在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在线开放课程联盟上线运行,较好发挥了我校儿科学专业在粤港澳大湾区高校中的优势,推进了专业优质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本专业培养具有人文情怀、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儿科卓越人才,以多个国家、省市重点学科和临床重点专科为依托,以广东省儿童健康与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广东省结构性出生缺陷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国家基因检测技术应用示范中心遗传性疾病应用分中心,广东省妇幼健康医疗数据智能化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儿童早期发展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多个省市重点实验平台为支撑,办学资源得到进一步丰富。

四、科研创新

(一)以项目推动科研创新

学院实行导师管理项目,每年招募一定数量的学生参与科研创新项目,提升学生科研素养和水平。学院每年设立院级学生科研项目10-15个,培养学生科研意识,优秀项目可以参评校级及以上科技竞赛。近5年,在科技创新比赛中获国家各类奖项10项,省级各项奖项25项,校级30多项,学生发表SCI科研论文15篇;文体比赛及各级表彰,省级5项,各类市校级表彰312项;31人次参加国际大学生夏令营线上或线下活动;在校级大学生技能竞赛中国获得一等奖和二等奖的优秀成绩。

(二)以竞赛促进科研创新

“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和“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新创业大赛为契机,学院每年获得省级(如攀登计划)或校级立项4-5项,积极培育科研优秀项目。近几年,获得省级项目3项,校级科研立项10项,直接科研经费超过10万元。

(三)培养学生科技创新意识

紧跟医院高水平建设的步伐,全体同学都有机会参与线上或线下国内外高水平医学妇儿领域的会议,外语基础好的学生更有机会选拔成为会议接待和专家接待工作,与一线大咖近距离交流学习,感受大咖魅力,接触学术前沿。同时,学院每年举办科研培训讲座,邀请学术精英进校园,传授学术成功的秘诀。

五、人才培养

(一)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发展。

教学和临床相得益彰,在教学运行过程中,采用外出培训、督导指导、校内轮训、座谈交流、集体备课等多种形式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书记院长、临床大咖等纷纷走向讲堂,通过医教协同培养出更多有德行、有学识、有才华、有技能的优秀师资队伍。

(二)实行本科生全程导师制。

本科生导师制贯穿大学本科大一到大五全过程,帮助学生完成从中学到大学的转变、树立人生目标、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每一个学生有导师指导、有榜样学习、有朋辈辅导、有团队依靠。

(三)实行教学互通模式。

根据医学实践性强的特点,学生见习阶段采用半天理论,半天实操的方式进行,让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更好更快掌握医学知识。

(四)优化实践环境,培养学生职业素养。

大一新生入校的首个寒假,学生就有机会到医院参与志愿服务、门诊接待等工作,了解医院文化,换位医疗体验,以后每个假期学生都要到医院进行为期1-2周医院服务工作,临床科室亦或门诊志愿服务等。此外,学生还利用假期或周末组织志愿服务活动,走社区,进乡村,到企业,通过专业知识不断体验社会,每年每位同学都将参与1-3项志愿服务活动,累计人均志愿服务时常超过100小时,服务群众超过2000人次。

六、毕业去向

学生能在儿科及相关的医疗卫生机构、学校、科研机构等从事临床、教学、研究等相关工作。

2016级儿科学院32名本科生中,有21位同学选择了升学,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其中1人推免至上海交通大学,3人考入中山大学,各有 1人考入首都医科大学、华中科技大学,15人选择广州医科大学等省内医学院校。5位同学选择在妇儿中心、广东省妇幼保健院等三甲医院进行儿科规培。

2022届儿科学院36名毕业生中,有28位同学选择了升学,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其中包括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广州医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福建医科大学等院校。

2023届儿科学院67名毕业生中,有42位同学选择了升学,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其中包括中山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中南大学、广州医科大学、安徽医科大学、福建医科大学、汕头大学、深圳大学等院校。

咨询地点:广州市番禺区新造镇新造路1号广州医科大学立信苑A栋222

咨询电话:020-37103483(8:30-12:00、14:00-17:00)

咨询邮箱:zs8134@126.com

招生QQ群:85559574(总群)

                   786609217(广东)

                   366648132 (重庆、贵州、甘肃、云南、青海、新疆)

                   781620114  (湖南、湖北、广西、江西、福建、海南)

                   182883462(浙江、安徽、上海、河南、山西、内蒙古)

                   487984601(港澳台地区)


 广州医科大学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