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校代码:10570
首页 » 学院专业 » 学院 » 正文
学院

儿科学院

发布日期:2025-04-10

一、学院简介

2016年,学校依托附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以下简称“妇儿中心”)成立儿科学院,开设儿科学专业,是国内首批招收儿科学专业的8所院校之一,拥有儿科学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儿科学专业获得了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广东省特色专业;在2024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中,广州医科大学儿科学专业跻身进入全国第4位,专业评级为A级。  

妇儿中心是一所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科研、教学为一体的公立三级甲等妇女儿童专科医院。是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中南),拥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6个,国家特色保健专科5个,省临床重点专科10个。2023年全国综合排名获评A+等级,儿外科位列全国第5名,儿内科位列全国第7名,罕见病专科位列全国第8名。现有各类高层次人才233人。其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优秀青年基金等国家级人才18人。

1E6B6

1: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二、坚持立德树人、以本为本

学院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勇于担当的家国情怀,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追求卓越的人生态度”的“南山精神”为引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求,掌握扎实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过硬的专业实践技能,具有人文情怀和国际视野,业务精湛、开拓创新、善于实践,毕业后能够出色胜任儿科临床医疗、预防保健、医学研究等相关工作岗位需求的一流儿科本科人才及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学院制定了《广州医科大学儿科学院课程思政建设方案》,明确了思政建设的工作目标、建设思路、建设内容、具体工作实施计划等,思政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强化思政教育,党政领导班子每学期为学生上好思政第一课,系好“人生第一粒纽扣”。

365B5

2:儿科学院周文浩院长讲授思政课

由医院院长担任儿科学院院长、分管教学副院长担任儿科学院副院长,每月管理干部例会通传本科教学工作。关于重大事项及制度的决策,经过院长办公会和党委办公会的深入研讨与分析,确保本科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院领导承担本科教学任务,参与《医学导论》《胎儿医学》《儿科学》《医学科学研究与创新》等课程授课。

三、加强专业建设

1. 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广泛调研复旦大学、华中科技大学、重庆医科大学、苏州医科大学等院校儿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组织召开专题会议,由通识教育、学科专业教育、多元自主发展组成的课程体系,为学生打造科研创新路径、国际路径、跨学科发展路径三条多元化发展路径。每条路径设置10个学分,供学生自主选择,对完成路径的同学予以推免加分等奖励,有助于学生加强专业知识、培养创新能力。

2.探索人才培养改革

1)多种教学模式融合,以专业特色促课程建设新发展

突出专业特色,形成“儿童生长发育-疾病”为轴线的儿科医学整合课程,完善专业课程设计,注重内容内在连贯性。

打造标准化病人,《医学导论率先将标准化病人引入实践课堂开设CBLPBL课程,将微课模式下的翻转课堂引入技能教学。

2早临床、多临床,强化实践教学

学院选聘优秀临床教学医生担任兼职班主任,为每个学生配备全程导师;在大一期间开设《早期临床接触实践》课程,寒暑假期间安排学生进入病房、门诊、实验室开展实践学习等。

55734

3:全程导师带领学生参观病房

开展急救技能、新生儿复苏等培训,组织专职师资团队培训学生参加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打磨学生过硬实践技能。

400A9

图四:承办学校第十三届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

6DD3E

图五:学院获得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特等奖

3)注重国际视野

加强国际交流项目建设,选派学生前往知名高校交流、参加国际会议,将国际交流能力作为素质考核指标近三年来,选派9名老师参加剑桥大学、牛津大学线上医学课程;选派44名同学参加剑桥大学、牛津大学线上医学课程,资助11名同学线下前往澳大利亚悉尼、英国剑桥参加医学课程学习。

3D120

图六:儿科学院学生前往悉尼学习交流

651B5

图七:儿科学院学生参加一带一路国际妇女儿童医院建设高峰论坛

62321

图八:儿科学院学生参加《Nature》妇女儿童健康国际学术会议

5D932

图九:儿科学院学生参加小儿外科年会

3.优化课程建设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优化课程体系,缩减总学分和总学时。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由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多元自主发展三部分构成,注重人文、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突出专业特色,开设新生儿学、儿童保健学、胎儿医学、青春期医学、儿童心理行为发育学等特色课程。重视实践教学,实行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在大一开设《早期接触临床实践》《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

“儿童生长发育-疾病”为轴线,不断优化课程结构体系,注重内容的内在连贯性,采用“3+1+1”临床培养模式,整合生殖、围产、遗传等多个学科,依托强大科研成果和国家、省级重点科研平台,国自然杰青、优青等优质科研师资直接指导本科生,培养学生科研思维和创新精神。

依据第十轮人民卫生出版社教材,启动新一轮教学大纲的修订工作,根据课程目标,规划课程内容、设计教学策略、设定学习成效、确立评估方法,并明确课程在人才培养目标中的作用;重视学生价值观、职业观念、科学思维的培育,将课程思政元素有机地融入整个课堂教学建设过程中;在课程内容方面,对标“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要求;注重教学模式的改革,开展PBL、CBL、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2C9BF

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儿科综合医学PBL课程》获得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儿科学(留学生)》获得广州市高校一流课程项目立项,《妇产科学》获得校级一流本科课程。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教材4本,参编教材1本,其他专著4本。

54B7F

图十:龚四堂教授参编第十版《儿科学》规划教材

四、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学院拥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4人,国家级重大人才项目入选者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省级重大人才项目领军人才4人、青年拔尖人才8人;广东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广东省医学领军人才2人,广东省杰出青年医学人才10人。其中2人担任广东省本科高校临床医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儿科学专业分委员会顾问和行业专家。

现有师资队伍353人,206人取得高校教师资格证。其中博士学历122人,占比34.56%;硕士学历183人,占比51.84%;本科及以下48人,占比13.6%。其中高级职称244人,占比69.12%;中级职称63人,占比17.85%;初级职称46人,占比13.03%。

11:职称学历饼图

注重教师的培养,2024年组织207人次参加了教学技能工作坊、教师创新大赛、青教赛等培训。近三年来,学院教师积极参加各类教学竞赛以及申报各类教学课题,获得省级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校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5项;获得省级课题8项,市级课题12项,校级课题14项。获得广东省科教进步一等奖1项、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全国妇幼健康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项、中国医学重大进展(临床医学部)1项、中国医学重大进展(生物医学工程与信息学部)1项、中华医学科技奖青年科技奖1项。

12:郑峥老师参加广东省四届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左二)

82191

13:郑峥团队获广东省第四届教学教学创新大赛三等奖(正高组)

49511

14:刘雯老师获得省级思政案例二等奖

五、深化专业综合改革

学院高度重视并积极推进教学改革,设专人负责质量工程和教研教改项目管理。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围绕改革传统课题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被动式学习,推进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改革。组织了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修订研讨会,根据院多年的教学经验,调整了儿科学专业课程设置。小儿内科学课程由传统课堂理论讲授逐步向PBL、CBL、床边教学、模拟教学的授课模式进行改革,突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引导,确保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加强学生素质教育。鼓励教师采用分组情景模式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开设《早期临床接触实践》《医学导论》等课程,提升实践课比例,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保证临床实践学时。

严抓临床实习管理、规范各项教学活动,严格实施出科考核。应用现代化科教信息管理系统,科学规范的管理实习生的教学。积极参与学校临床教学基地评估,与学校实践教学质量同质化,2017年获得优秀临床教学基地授牌。重视教育过程的评价,建立了质量评价体系,包括本科教学、实习教学,评价结果与年度绩效考核挂钩。制定了《临床教学质量督导工作方案》,实施督导制、听课制、试讲制、评教制、上岗考核制、考核评价制,确保教学质量。

不断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组织老师参加广州医科大学的授课竞赛、教师创新大赛、思政说课竞赛等技能竞赛,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积极鼓励、支持教师申报教学改革项目,近三年来,获得省级教学改革项目8项、市级12项、校级14项,发表教学论文6篇。

六、彰显专业特色、成效显著

1.思政建设成效显著

积极组织老师申报各级思政教学案例、思政示范课堂、思政课题等。近年来,我院老师获得省级思政示范课堂1项;省级思政案例二等奖2项;省级临床教学基地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思政课题1项;校级思政案例三等奖2项;校级思政课堂2门。

2.构建全程导师培养体系,学生科研素养显著提升

构建本科生全程导师培养体系,为每一位本科生配备一名全程导师,遴选包括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在内的94名本科全程导师团队,建立"学术+科研+临床"指导模式,重点突出科研思维与创新能力双轨培养。

针对学业发展建立动态监测机制,形成数据预警、精准帮扶的管理体系。每学期开展学业警示教育,对存在学业风险的学生启动帮扶机制,组织兼职班主任、全程导师一对一进行帮扶,制定个性化提升方案。

近三年来,指导学生获科研立项国家级4项、省级3项,校级21项、院级25项,以第一作者发表SCI 7篇、中文核心2篇,其他作者发表SCI 6篇,每年生均公开发表论文达到0.05篇获得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国家级银奖1项,省级银奖1项,校级银奖1项、铜奖1项。在各类科技竞赛中,获得国家级三等奖2项,省级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其他校市级21项。

38AE9

15:指导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获得省级银奖

39CB0

16:参加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国家级决赛(获得银奖)

4B0C7

17:曹奕橦获得广东省挑战杯一等奖

57A76

18:曹奕橦21世纪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三等奖

儿科学专业将以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为契机,依托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以打造儿科卓越医学人才培养摇篮为目标,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以课程建设为基础元素,引入思政元素,以新方法引领教学模式改革,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以闭环式质量监管为保障,聚力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推进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为实现下一步更具挑战性的目标不断积聚力量。

咨询地点:广州市番禺区新造镇新造路1号广州医科大学立信苑A栋201

咨询电话:020-37103483(8:30-12:00、14:00-17:00)

咨询邮箱:zs8134@126.com

招生QQ群:85559574(总群)

                   786609217(广东)

                   366648132 (重庆、贵州、甘肃、云南、青海、新疆)

                   781620114  (湖南、湖北、广西、江西、福建、海南)

                   182883462(浙江、安徽、上海、河南、山西、内蒙古、河北)

                   487984601(港澳台地区)


 广州医科大学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