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校代码:10570
首页 » 学院专业 » 学院 » 正文
学院

第一临床学院

发布日期:2025-04-10

一、学院概况

第一临床学院成立于2004年,依托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附属第一医院始于1903年,1974年成为广州医科大学教学医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保健、康复、急救于一体的三级甲等医院,主要承办临床医学一系、南山学院的本科教学工作,设有内、外、妇、儿等24个教研室,共有44个临床科室和18个医技科室。院拥有一支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领衔,以一大批优秀名师为骨干学的高素质教学队伍。学院在2001年创建了广州市高校第一个博士授予点(内科学),目前临床医学是一级学科博士点和一级学科硕士点。2018年,医院成为首批国家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之一,是广东省4家首批国家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之一,也是广州市级医院唯一的国家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2022年成为广东省高水平临床医学院重点建设单位。临床医学学科实力雄厚,ESI排名位居全球前1‰,依托于教育部国家重点学科、广州实验室临床基地、呼吸疾病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优势平台,建设有完整的临床医学博士后流动站、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学位授权体系。临床医学专业是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也是省级名牌专业;内科学是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和国家级教学团队,呼吸学科教学团队获全国高校首批黄大年式教学团队,南山学院教学团队是“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现有国家一流课程3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中医学、虚拟自动化仪器综合实训课程;广东省一流课程5门:儿科学、走进肺功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中医学、内科学—呼吸系统疾病;除本科教学外,学院同时承担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博士后流动站以及成人教育等多层次的教学任务。目前有博士生导师130名,硕士生导师330名。

广医一院传承与弘扬“仁爱为本,精诚为强”的医院精神和奉献、开拓、钻研、合群的南山风格,在抗击非典、新冠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表现突出,在广东省登革热、H7N9 以及埃博拉疫情等重大传染性疾病的防控救治工作中勇敢拼搏、敢于担当、主动作为,发挥了国家队的中坚力量,表现出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2020年,钟南山院士被授予“共和国勋章”;2018年,正式被纳入国家疑难病症诊治能力提升工程、广东省高水平医院首批五家重点建设单位之一(登峰计划);2020年,医院成为国家呼吸医学中心主体建设单位;2021年,医院成为广州实验室临床基地。

二、招生专业

临床医学专业

三、学科优势

第一临床学院目前拥有教育部国家重点学科1[内科学(呼吸病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建设学科1个(中西医结合临床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临床重点专科8个(呼吸内科、胸外科、重症医学科、泌尿外科、变态反应科、肿瘤科、器官移植科、耳鼻喉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1个(中医肺病专科);广东省临床重点专科23个(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消化内科、神经内科、血液内科、感染病科、普通外科、胸外科、泌尿外科、骨科、妇科、儿科、急诊科、重症医学科、变态反应科、肿瘤科、中西医结合学科、耳鼻喉科、检验科、医学影像科、临床护理,器官移植科);广东省高水平临床重点专科3个(心脏大血管外科、器官移植科、急诊科);广东省重点学科3个(内科学,儿科学,外科学);省级一级登峰重点学科1个:临床医学(含18个二级学科)和特色重点学科1个(全科医学);省级研究平台4个(广东省呼吸疾病重点实验室、广东省泌尿外科重点实验室、广东省骨科矫形技术及植入材料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呼吸疾病工程中心);建设首批广州医科大学临床学系”5个专业(呼吸病学系、胸心外科学系、中西医结合学系、泌尿外科学系、全科医学学系)。

53A24

15580

19021

17A36

四、科研创新

2020年至 2024 年期间,学院共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包含课题)3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34项,含国自然重点项目3项,杰出青年项目1项以及优秀青年2项等,累计获批经费 29251.7 万元,主持省级项目165项,其中重点研发计划1项、省联合基金重点项目5项、省杰青3项、省级其他项目156项,获批总经费 4676万元,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800篇。全院获各类科技奖励26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1 项(钟南山呼吸疾病防控创新团队),全国创新争先奖1项(广州医科大学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研究南山团队),省科技进步奖 3项,中华医学会医学科学技术奖3项。

五、人才培养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广州医科大学老校长钟南山院士提出:“成为拔尖创新人才,应具备IMH的素养——Innovation(创新),Sense of Mission(使命), Humanity(人文)。”科学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动力是使命感与兴趣相结合,而科学素质教育的人文精神重点表现在团队协作,这就是医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要重视的科学素质培养。基于IMH理念,我院为进一步进行课程整合改革,探索将创新、人文、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融入到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全过程。2020年正式将IMH理念固化到人才培养方案和整个人才培养体系中。

我院在人才培养上开展了一系列的教学模式改革创新:构建思政教育、使命感教育、专业教育相融合的育人体系。优化课程教学内容。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匹配度,着眼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积极开设方向课程、进阶课程、学科前沿课程,创新创业课程、学科交叉融合课程、科产教融合课程、项目制课程、本研一体化课程等具有创新特色的课程类型,为学生提供更宽广的知识基础和创新思维发展空间,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以问题为导向,通过自主探究和协作,培养学生解决复杂临床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以IMH 理念为指导,优化课程体系整体设计,持续推进器官系统教学改革,以PBL 为核心,构建全面整合的十大器官系统课程模块,建立常见病慢性病全覆盖的PBL 案例库,实现基础、临床、预防、人文“多学科+”纵横贯通融合。推动实践教学改革。基于IMH 理念,推进实验教学模式改革创新,强化基于项目的实践教学。充分利用广州实验室、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呼吸疾病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等高水平国家级医教研平台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科研见习、实习、参与和主持科研项目的机会;以大创项目、学术社团、学科竞赛为切入点,实施“学践赛研”一体化教学,构建多学科融通的基础性、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四层次螺旋式上升式实验内容体系。

2020-2024年,我院学生获国家级“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国家级三等奖1项、省级“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省特等奖3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省三等奖3项;获省级“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银奖2项、铜奖7项;广东大学生科技学术节之广东大学生预防医学实验技能大赛省一等奖1项;中国大学生医学技术技能大赛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赛道总决赛铜奖。连续第六至十届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论坛暨实验设计大赛,国赛金奖2项、银奖3项、铜奖4项。获中国大学生健康科普大赛国家级二等奖3项;获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形态学科普演讲大赛国家级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2024年,获得首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全国竞赛国家级铜奖1项、广东省分赛省级银奖1项、铜奖2项。

六、毕业去向

2020-2024年来学院平均就业率超过96%,2024当年被知名院校免试录取56人,期间考取国内其他知名院校研究生共452人,应届总体读研率超65.96%,其余学生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或在珠三角区域就业。

经第三方调查,有97.98%的受访用人单位对学校毕业生的工作表现感到很满意比较满意,其中医疗卫生单位对学校毕业生工作表现感到很满意的占比达 79.59%,无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感到不满意。学校毕业生能力素质水平胜任目前工作岗位的要求,并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认可。


咨询地点:广州市番禺区新造镇新造路1号广州医科大学立信苑A栋201

咨询电话:020-37103483(8:30-12:00、14:00-17:00)

咨询邮箱:zs8134@126.com

招生QQ群:85559574(总群)

                   786609217(广东)

                   366648132 (重庆、贵州、甘肃、云南、青海、新疆)

                   781620114  (湖南、湖北、广西、江西、福建、海南)

                   182883462(浙江、安徽、上海、河南、山西、内蒙古、河北)

                   487984601(港澳台地区)


 广州医科大学 版权所有